• 12阅读
  • 0回复

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的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7
第5版()
专栏:

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的看法
曾康霖 税尚永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资金紧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何在?我们有以下看法。
解决资金紧缺问题不能全指望银行增加贷款
去年以来银行紧缩银根,但实际上紧而不缩:第一,银行的贷款量仍然是增加的,只是增加的幅度有所下降;第二,银行信用的周转量是扩大的,不仅以期末余额计算的贷款量是增加的,而且年度的累计周转额也比往年扩大;第三,从银行来说,贷款收回率低,逾期贷款增加,这说明企业占用资金增加。1985年,一般企业定额流动资金的占用量都比上年有所增长。从企业看,百元产值占用资金增加,百元资金提供的税利减少,投入多,产出少。银根紧的效应应当是银行贷款少,收回多,企业投入少,产出多。可是现实的情况与此相反。第四,其它信用形式的发展代替了部分货币流通,使得部分该缩的银根缩不下来。因为在信用制度广泛发展的条件下,除了银行信用能代替货币流通外,其它信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代替货币流通。如商业信用能代替货币流通,没有钱采取赊销的办法、以货易货的办法,也能完成商品交换。这样就可能使流通中的货币多出来,或者加速或者延缓货币流通速度,而结果使货币流通更有弹性。所以,银行紧缩银根,只能控制银行信用流通工具,而难于紧缩其它信用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银根紧一点,其它信用形式就发展起来。这说明,即使银行不提供信用流通工具,只要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商品生产者、交换者是能够采取其他信用形式代替货币流通实现商品交换的。因此,解决我国资金紧缺问题不能全指望银行增加贷款。
挖掘货币资金的潜力,加速货币资金的周转
挖掘货币资金的潜力,就是要使流通中潜在性的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的货币。如居民的作为资产保存的货币积蓄,属于潜在性货币,银行以定期储蓄存款的形式将它吸收进来,加以运用,或者以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把它集中起来加以运用,这是把潜在性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的货币。再如企事业单位要间隔较长时期才动用的定期存款和专用基金存款,一般也属于潜在性货币。银行将它们吸收进来加以应用或者以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把它们集中起来加以运用,这也是把潜在性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的货币。潜在性货币是银行已经垫支于社会的货币,因此挖掘货币资金的潜力也就是将潜在性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的货币并加速这一部分货币的流通,增加货币流量。但是,加速货币资金的周转,却不只是加速这一部分货币的流通,还要包括加速正在作为现实流通的货币的流通。而且作为现实流通的货币不仅处于银行以外,也处于银行内部。大量的作为现实流通的货币是在银行内部以非现金的形式进行的。因而加速现实流通的货币的流通主要应靠银行内部非现金结算的组织。现阶段的情况是银行非现金结算组织得不够好,突出地反映出三个问题:一是银行内部联行之间应解汇差不能按规定及时解付,互相拖欠,汇兑在途资金增加。二是各专业银行联行自成体系后,使得非现金结算环节增加,路线拉长,影响了资金周转。三是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严重,加之个别基层银行不坚持结算纪律,违反原则,从维护开户企业的利益出发乱拒付,加剧了货款的拖欠,影响资金的正常周转融通。这样,一方面使得相当一部分存款成了在途资金而作为在途资金的存款也是银行贷款产生的,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贷款不能在借款人手中发挥正常作用,而处于银行内部的非现金结算的在途之中。这种现象用借贷关系来解释,则是贷款人是银行,借款人也是银行,银行自己贷款给自己用,银行的贷款并不是全部给了顾客,而有一部分给了自己。另一方面,企业拖欠货款增加,从全国银行帐面上看好象是平衡的,但是由于地区间的差异,就必然带来一些地区的信贷需求增加,贷款量增加;另一些地区存款减少,信贷压力增大。在这种状况下,既影响微观搞活,也影响宏观控制。
非现金结算的在途资金增加,这方面占用的贷款也相应增加,人为地造成非现金结算的障碍,会削弱银行的信贷能力,也会增加银行的信贷压力(如企业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就要伸手向银行贷款)。这个道理,可能有许多同志还不太明白(包括银行的同志),所以,挖掘货币资金的潜力,加速货币资金的周转,应该引起各个经济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银行更是责无旁贷。银行需要尽快改革完善联行清算,要推广汇票结算,开展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银行还应尽快开办直接的电讯划款,以尽量减少资金的在途时间,从而节约资金。
挖掘“实物资金”的潜力,加速“实物资金”的周转
现阶段不少企业原材料、产成品积压严重,如钢材,现在一面喊钢材紧张,可是不少企业钢材积压,全国钢材库存已达两千多万吨。产生储备资金和产成品资金积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管理体制问题,有政策和计划的问题,也有思想问题。比如产成品中的生活消费品,现在大量积压在工业生产企业,因为商业不统购包销。这是否有利于消费品的调拨,有利于使消费品迅速投入市场与消费者见面,就值得研究。统购包销“吃大锅饭”当然不好,但商业部门不积极组织对工业品的销售也不好。要知道,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为前提,同样也必须以大规模的出售为前提。商品流通要靠商业物资部门来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积压问题需要研究。据成都市银行调查,有的行业储备资金、产成品资金可在现有的基础上下降50%和42%,说明大有潜力可挖。挖掘实物资金的潜力,加速实物资金的周转,实际上就是让实物重新和迅速进入流通,通过流通使实物重新和迅速进入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原材料是再生产过程的前提,照理应当经过加工,重新形成产品,投入市场,可是,在你那里积压起来,不能作为劳动对象被加工,这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浪费。产成品是再生产过程的结果,照理不经过再加工就可投入市场,可是,在企业里积压起来,不能作为商品被出卖,也是一个浪费。挖掘实物资金潜力,加速实物资金的周转,实质上是缩短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节约从生产到消费的时间。所以,从全社会看,从较长时期看,原材料、产成品积压的结果不是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是社会财富的减少。
当前,挖掘实物资金的潜力,加速实物资金的周转,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限制是必要的。应扩大燃料、原材料节约奖试行办法的实施范围;应允许超产产品和积压超储的生产资料通过生产资料市场议价销售。从银行来说,应加强信贷和企业内部帐务的管理,建立企业积压超储物资专户;开办处理积压物资专项贷款;试办买方或卖方信贷,加大积压物资贷款处罚息;完善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效益考核指标,对那些只顾速度而抢购原材料的资金需要,银行不供应资金。要建立起“谁批准,谁放款,谁收贷”,“包放,包收,包效益”的放款责任制。
对于处理积压物资银行应当供应资金这一点,有的同志想不通。他们认为,物资积压已经占用了银行贷款,为什么还要银行供应资金呢?是的,从物资积压、库存商品增多的所在企业来说,更多的可能是占用了银行贷款,但所占用的这笔贷款而形成的货币(存款或现金),并没有在这些企业,而是在别的地区、别的部门、别的企业。从一个省来说,由此而形成的货币,就会成为其它省企业的存款和现金。如果掌握着这些存款和现金的其它省的企业不向该省的企业购买,这些多积压的物资和多库存的商品就可能憋死。所以,只要多积压的物资和多库存的商品适用适销,有用能销,银行贷款给需要这些物资和商品的企业购买,就可以把物资搞活。这似乎是多投放了货币,而实际上是通过银行信用调节了地区间的货币流通。这不是不可取的,而是应当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