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读全国优秀诗集评选获奖作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7
第7版()
专栏: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
——读全国优秀诗集评选获奖作品
朱先树
最近,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二次优秀新诗的评奖揭晓了。这次获奖的十六部诗集,比起第一次获奖的诗集来,反映四化建设和改革的内容多了,题材更广泛了,诗人们的抒情方式和表现角度也更丰富了。这说明,新诗创作在随时代的变革而发展着,新诗和其他文学门类一样是有成绩的。
我国进入四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诗的创作已经出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趋势,比起拨乱反正的时期,诗的视点已经不再只是集中于某种政治热情的抒发,人们的喜怒哀乐已经有了更为深刻广泛的社会内容,诗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更加色彩纷呈。艾青的诗集《雪莲》中的作品,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对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别具一格的深情歌颂,也有对新时期开放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对祖国山川风情充满哲理的思考和描写,也有对异域世界繁华表面所包藏的社会病灶的机智的揭露。邹荻帆的抒情诗,内容较为广泛,表现了诗人献身革命,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挚感情。特别是他对新时期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新生活开拓者的礼赞,更写得深情而热烈。如写“醒来的伐木者”“不是等待黎明的白光姗姗来迟,而最早地挥动斧锯”,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为四化建设而唤起的振奋情绪和主动精神。邵燕祥始终对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保持着敏锐的感觉,他有感于百里黄河故道重新传来的一声鸡鸣,从而坚信:“凡有鸡鸣的地方都将开始新的日子。”这种自信,正是对新时期的改革充满信心的表现。李瑛的《春的笑容》,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也是人民群众告别惨白冬季之后,对新时期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自己使命的责任感。张志民的《今情,往情》抒写现实生活的新变化,晓雪对云南边疆风情甚至神话传说都赋予现实的投影,雷抒雁写历史变迁而让山川草木含情的复杂心绪,周涛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生活和情感的真切理解等等,都从各种角度各个生活侧面,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新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情感。
我们主张诗人们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但并不是盲目地要求他们对生活的一切唱赞歌。现实的生活并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诗人们应该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但有一点应该也是明确的,即我们对生活的理想应当是完美的,诗人即使面对不完美的生活也不坠青云之志,而始终坚持一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诗应当教育鼓舞人们什么,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念,自然会对读者形成教育鼓舞的力量,这也是无可否认的。杨牧的创作是近几年来为人们所注目的,他面对十年动乱的特殊历史所造成的“残缺太多”的现实,并没有哀怨消沉,而是抒写了一种改变现状的昂扬情绪。林希曾有过特殊的生活遭遇,但他理想未泯,诗心不死。他的《无名河》、《夫妻》等读后让人心疼,让人颤栗,但我们仍能从作品中感到他对人民,对党和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的律动。张学梦的创作则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他在不少人对政治抒情诗报以白眼的时候,却坚持写政治抒情诗。但他却一反过去政治抒情诗只局限于唱颂歌的框子,而在创作中更多地溶入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严肃思考,把政治抒情诗的功能集中在洗涤人们心灵上“驼绒似的霉菌”,“抹掉角膜上的积尘”,给愚顽、假寐、昏昏懵懵者以惊醒和鞭策。他的作品中洋溢着一种亢奋和上进的情绪。政治抒情诗最忌讳枯燥说教,张学梦的政治抒情诗绝不只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形象思维催开的花朵。
我们讲诗要歌唱时代,表现现实生活,但并不是说,诗人们在写作时都要去直接描写和表现时代的重大事件,或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实。有的诗人,面对现实,侧重于写自我心灵的波动,也同样是可以的。曾卓的诗就是“用明净的心去映照自己的灵魂和沸腾的人生”的。他写大海,把大海看作他“真正的故乡”,因为在风暴、巨浪、暗礁、漩涡中“和死亡搏斗而战胜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息,从中寻找自己的安慰和快乐,这也正是我们时代奋进者的形象。陈敬容的诗也不是直面生活的大世界,而是善于捕捉自己人生经验中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
另外,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生活还是远离现实生活,并不能以题材内容来划分。如牛汉的诗集《温泉》中的作品,表面写的是山鹰、小麂子、蚯蚓、笼中的华南虎,以及埋没在脚印中的车前草、顽强凝聚几十年热力的灌木根块、被砍伐的高大枫树等等,诗人歌颂它们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正直性格、顽强生命力、宁死不屈的英魂和百折不挠的进取心,哀悼它们的被遗弃、被践踏、被砍伐、被摧残。诗人写这些自然事物,实际上是写那特殊年月里的人,人的经历、性格和忧愤感情,在艺术表现上不粘不脱,给人以深远的联想和回味。还有刘征的寓言诗、讽刺诗,表面荒诞离奇,实际则寓庄于谐,颇含深意。作品对现实生活中一些消极现象的强烈针砭,促使人们不能不作深刻的反省和思考。
诗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生活感受的广泛和深刻程度。诗歌创作中艺术追求的某种盲目性,或有意回避现实生活,过分强调诗的超脱,主张诗的内容向“轻化”发展的倾向,是不利于新诗创作健康发展的。但是作为一个文学门类,艺术表现上的变革求新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需要有丰富多样的、新鲜的表现方式,这才可能形成诗歌艺术的光艳夺目的色彩。人们已注意到,青年诗人李钢的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创造和革新已被读者所注目。诗中把极平凡的事情,全靠了丰富的想象,完全化为了一种感情的云霞,在平静的叙述中突然插进出奇的联想,形成强烈的落差对比,既不粘实,也不朦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近几年来,尽管人们对诗有着这样那样的议论,但诗歌创作仍然在向前发展着。“上不囿于云层,下不止于海底”,生活领域是无限广阔的。我们期待着诗人们能创造出更多“前不辱于古人,后无愧于来者”的当代优秀诗歌作品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