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远望楼评诗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7
第7版()
专栏:

远望楼评诗记
徐迟
近虽病躯初愈,还去京开了几天新诗诗集评奖会。这次评奖会有一个很宝贵的团结的气氛。评委们的态度认真,老诗人冯至、公木都认真严肃地对待这次评奖,研读、交换看法,深思熟虑。
十六种得奖的集子里,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已成名的诗人的集子占六种;在五六十年代里成名的诗人集子占五种;而在七八十年代里崭露头角的新秀诗人的集子也占了五种。这次获奖作品的名单“可以说是大体公允的”。
评奖并不是一桩轻松的工作。在远望楼上放眼,这1983—1984年的两年中间,出版的新诗集有四百多种,好比一片一望无际的浩渺烟波。就书目而言,恐怕还不是很完全的。特别是对年轻的一代诗人的集子,可能有所疏漏。
这回得奖集子的诗人年龄大都已过了四十岁,只有个别不到。令人遗憾的是二十上下、三十左右的青年诗人的集子入选太少。因许多青年诗人的诗创作大都还未成集。可是我们都知道,诗总是以青年诗人写的来得好些。这次没选上他们的作品,有待于下届诗集的评选,来纠正和补救这一缺点了。此外,女诗人的得奖集子这回只有一种,其比例远远低于实际情况,恐怕也是一个缺点。
诗的评选,跟诗的翻译一样,须由一些诗人自己来承担比较好,比较可靠。这一个特点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但这样一来也就出现了评委要评选自己的诗集的尴尬局面。我们考虑了这一点,并且有几位评委要求过退出评委会。但大家认为回避固然可以,但评奖主要以作品质量为准则,也不必因人而废,倒是今后应及早注意到。对评奖工作我还有一点建议,我以为已享有全国声誉的诗人、作家不一定要在省级评奖中拿大奖了;已享有国际声誉的大诗人、大作家也不一定要去拿全国金奖了。这样做会使他们赢得更大的声誉。希望各个文艺协会的领导人能在各种形式的评奖中明智地掌握这一点,要让更多的青年人,以他们的优秀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
这次评选,总的来看,似乎得奖集子的水平比之上届未见突破。这两年里国内外的风云际会,本当激荡出嘹亮的歌声来。诗坛却平稳发展,未见异军突起。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原委。为什么诗篇虽多,能激起共感、共鸣的规模略小,回音、回声幅度不大?回顾时,不能不想到一个时期里出现的所谓新诗危机论。事后证明没有这么回事。诗在发展,在前进,但传诵一时的名篇佳作却不多见。或者这段时间正是“万木无声待雨来”似的,诗也期待着狂飚和豪雨。一般来说,要等到雨过天青,才有新人新作象雨后春笋,一节节地拔地而起。
得奖诗集中,老诗人的诗艺成熟,语言洗练,遣辞恰当,思想完美,是比较明显地胜过了新秀的。然新秀却以感情的清新、热情的荡漾、奇特的构思、新颖的意境为特点,有些是老诗人所不及的。至于中年的诗人,则感情与功力较为平衡,他们是我们当代的大诗人了。
然而大家感到,诗作还免不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有时落了套。套话是诗之大忌,它是奴隶的烙印。甚至我们卓越的诗人偶尔也难免,用了世俗的习惯方式来观察和感受,而发为吟咏时,竟未注意到自己被某些框框所框住,未能用创造性的真知灼见,写出人所未见、发人深省的新诗来。青年诗人则框子较少。
这次诗集评奖,仿佛从远望楼上望见,新诗是一种大有希望的文学形式。我们的诗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仿佛是波澜壮阔的海洋一样,从中传来了这时代的浪声潮音,以及水下的声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