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妒嫉也能杀人——看话剧《上帝的宠儿》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7
第7版()
专栏:

妒嫉也能杀人
——看话剧《上帝的宠儿》有感
方杰
早就听说描写莫扎特之死的《阿马德乌斯》(即《上帝的宠儿》)是一出非常出色的话剧。它曾在英国、美国、日本等不少国家上演,并获得好评。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的确感到名不虚传。这个戏以它的艺术力量,使人感到灵魂的震颤,同时也得到了欣赏的愉悦和满足。
《上帝的宠儿》是美国当代剧作家彼得·谢弗创作的一部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它写的是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维也纳宫廷乐师萨烈瑞,因出于妒嫉而谋害莫扎特的故事。莫扎特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他是否因此而死,那是另一回事。如果我们抛开真人真事不论,而把它当作一个艺术作品来看,我以为是相当深刻的。北京人艺的演出,力求保持原作的风格,导演并不追求形式上的“五光十色”,虽然它采取现实与回忆结合的手法,演员在戏中跳进跳出,当场换装,但是却表现得深沉、自然,而不炫耀技巧。自然也是一种美。诚然,话剧的自然并不等于生活本身,它要经过表演。然而表演却使人感到是在“生活”而不是“演戏”,这不但是话剧演员的功力,而且是话剧魅力之所在。
这个戏的经验证明,话剧的形式问题固然重要,然而形式的探索却代替不了内容的深刻。而一个作品,深刻应该是首要的。可惜,现在有些话剧创作者并不重视这点,甚至一些大剧院的演出,重视形式超过了内容。结果是搞了一些“小巧玲珑”,或者说,虽然好看,却是小鼻子小眼的东西。话剧走到这一步,究竟能否解救它的“危机”,恐怕还是一个问号。不过我想,话剧要想站得住,是必须要有一些较为完整而深刻的作品的。这深刻当然要植根于形象中。只有深刻的形象,才会表现出深刻的思想;也只有深刻的思想,才能体现出深刻的形象,二者相得益彰,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实际上在一个作品中,如果不是把思想当作标签,形式和内容是很难分割的。《上帝的宠儿》深刻就深刻在这个“统一”上。它把萨烈瑞、莫扎特等人的性格刻画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通过这些性格的撞击,表现了戏的主题:妒嫉也可以杀人。作者把生活中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集中起来,加以典型化,从而赋予了作品以普遍性的意义。正是由于妒嫉,使萨烈瑞在一个天才面前感到恐慌,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只能是个庸才”,于是便把莫扎特当作大敌。他在皇帝面前百般诋毁莫扎特,阻止他的作品上演,另一方面,又在莫扎特面前讨好。萨烈瑞对莫扎特的谋害用尽了种种手段。他使莫扎特“饥饿”,“叫这个人沦为赤贫”,断绝了“共济会”对他的救济,最后在莫扎特精神失常的时候,他扮成“死神”,将莫扎特陷于极度恐怖之中……头脑里只装着音乐的莫扎特,哪想到对别人的提防!他单纯的象个孩子,到死都认为这个杀人不见血的萨烈瑞是个“厚道人”。人们论创作,常常要讲到“现实意义”。这个戏则不能不使人思索,产生对生活的联想。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以前,然而在今天,萨烈瑞“并没有死”,他仍然活在人间。鲁迅先生说,谣言可以杀人。其实妒嫉也会杀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出众的人才被妒嫉所毁灭。“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似乎成了人生的经验。一个冒尖人才的出现,伴随而来的常常是将他抹黑。嘁嘁嚓嚓,造谣中伤,甚至打击陷害。结果必然是: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社会不能快步前进。这个戏的成功,就在于它以历史的镜子透视了今天的思想、行为,然而它表现的却又是道道地地的历史。
看了这个戏,使我感到话剧并非已失去了魅力,我们现在有许多话剧所以被观众冷落,或者说话剧出现了“危机”,关键在于缺乏那种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好作品,因此倒了观众的胃口,使话剧名声下降。为了提高话剧的声誉,争取观众,我认为剧院应该严格选择上演剧目。上演一些外国名著,不仅能够开阔观众的眼界,了解国外信息,提高话剧演出的欣赏能力,同时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演剧水平。北京人艺最近几年有计划地将《女人的一生》、《推销员之死》、《洋麻将》和《上帝的宠儿》等搬上首都舞台,这种做法,我以为是值得肯定的。(附图片)
萨烈瑞(左、吕齐饰)与莫扎特(右、张永强饰) 苏德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