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摆不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7
第8版()
专栏:

“摆不平”
杜卫东
因为“中庸之道”的缘故,许多人但凡举手投足,大都要瞻前顾后,力求“公允”的。不过,如同流行感冒肆虐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打喷嚏、流鼻涕一样,自古以来的有识之士,就不曾还未迈步便先自惦量惦量是否有所“偏倚”。譬如,刘备的任用孔明,孙权任用周瑜。当初孔明不过是一个“山野村夫”,寸功未立,下巴颏儿上也不象旧戏台子上那样,长着三绺长须,用时下流行的叫法,尚可称为“小辈”。至于周瑜,在资历与年龄上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炫耀处。而刘备、孙权却放手委以重任,成了执掌兵权的军师和统帅三军的都督。不象今天的有些领导,本想提拔“孔明”、“周瑜”,只因怕“摆不平”,结果任用了程普、孙乾者流。
试问:这“摆不平”之虞是何以形成的呢?
孔明执掌军师大印时,刘备兵不过几千,将不过关、张、赵,地盘也只有新野这弹丸之地。而占地千里、拥兵百万的曹操却对刘备虎视眈眈。想来孔明这军师当得不会轻松,如不能力挽狂澜,乌纱帽保不住不说,脑袋能否长得牢也是个问题。周郎呢,官拜大都督不久,曹操便亲率八十三万大军欲踏平江东。这时候,能临危受命也是极需一点勇气的。而我们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凡有“摆不平”之虞的单位,干部被任用之后,大都没有风险在前边等着,干好干坏,没有必要的检验与奖惩,谁来干都一样,任用谁,成了一种“恩赐”,自然也就要在这个问题上左右权衡,惟恐“摆不平”了。
其实,“摆不平”未见得就是坏事。包拯曾有言:“常格不破,大才难得”。他提出:“审将之道,不当限以名位,但辨其能之可否。苟得实才,则擢而用之,专而委之,必有成功。”此论极是。博望坡孔明初用兵,便以几千之众杀败曹兵十万。这以后,运筹帷幄,屡建奇功,终于三分天下,实现了隐居隆中时的预言。周公谨赤壁鏖战,“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苏词,把个青年统帅写得何等潇洒自如。我想,当年如果是程普、孙乾挂帅领兵,历史恐怕就是另一种写法了。——尽管他们并不坏。
关、张和东吴老将程普对孔明、周瑜也曾“不买帐”,后来为什么服气了呢?因为通过实践一看,这二人真非等闲之辈。假如他们上台以后,作的是“安逸官”,关、张等人自然不服,说不定刘备、孙权也得为没“摆平”而后悔不迭呢!这一点当引为今鉴:凡有“摆不平”之虞的单位,不妨给新上任的干部规定点硬指标。比如,上任头一年见何成效,第二年有什么政绩,秋后算账,称职胜任者留,不称职不胜任者去,以至罚。这样,谁要想争一顶乌纱戴,就得先核计一下自己吃几碗干饭。领导在任用干部时也可以少些“摆不平”的烦恼了——谁有能耐谁上来,没有别的话好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