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朱光潜同志生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8
第3版()
专栏:

朱光潜同志生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朱光潜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6年3月6日二时三十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朱光潜同志,1897年生,安徽桐城人。1922年香港大学毕业,1925年出国留学,就读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还曾主编商务印书馆《文学杂志》。解放以后,朱光潜同志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朱光潜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他早年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变态心理学派别》、《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等学术著作,就以文笔优美精练、资料翔实可靠、说理清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而蜚声于海内外学术界,成为我国当时著名的美学家。解放以后,朱光潜同志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用以指导美学研究,在我国美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五十年代在全国范围的美学问题大讨论中,他起了积极作用,出版了《美学批判论文集》。六十年代,他撰写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代表了迄今为止我国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水平,推动了我国美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受到严重迫害的逆境中,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原著,进行学术研究。近年发表的大量论文以及《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专著都凝结着他在此期间刻苦学习和潜心钻研的心血。
朱光潜同志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翻译了大量西方美学名著,最主要的有: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朱光潜同志视野开阔,对中西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对中国文化作了深入研究,对西方美学思想作了介绍和评论,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辛勤劳动,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朱光潜同志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学生和中青年教员满腔热忱,循循善诱。他以渊博的知识、锐敏的分析能力、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人早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在旧中国的漫长岁月中,朱光潜同志是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尽管道路有过曲折,但他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在复杂的斗争中,辨明了方向,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1948、1949年初的关键时刻,断然拒绝国民党当局的利诱威胁,毅然决定留在北京,与广大人民一起迎接解放,为此,他曾兴奋地说:“我象离家的孤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恢复了青春”。解放后,朱光潜同志学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党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尽管他曾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振奋、老当益壮,积极翻译名著、撰写文稿、发表演讲、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驰骋不懈,成就斐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83年3月,他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一开始就声明他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他对自己后半生的庄严评价。
朱光潜同志关心祖国统一大业,怀念在香港和台湾的亲友故旧,盼望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早日团聚,并为此而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朱光潜同志的逝世是我国文化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朱光潜同志。他为祖国为人民所做的贡献,必将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