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油价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8
第7版()
专栏:资料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油价变化
千红
二次大战后初期,西方石油垄断财团几乎全部控制了世界石油的生产、运输、冶炼和销售系统,操纵着产油国的经济命脉。国际石油卡特尔以垄断原油市场和压低原油价格等手段,使西方发达国家获得超额利润。仅1959年2月和1960年8月两次强行压价,就使中东主要产油国在1961—1970年间损失四十亿美元石油收入。
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以下简称欧佩克)在反对西方石油公司压低石油标价的斗争中诞生,成为第三世界产油国维护自己石油权益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十年代,欧佩克为了使油价保持在1960年8月的每桶一点八美元的水平上不再下降,努力协调各产油国的产量,实行了“定额生产计划”,并提出要把原油价格与这些国家进口的工业品价格联系起来。
在整个六十年代,尽管每桶油的标价没有下降,但由于美元贬值、通货膨胀以及工业产品价格的上涨,使产油国实际石油收益受到损失。
七十年代初期,欧佩克利用西方国家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基本形成、对第三世界石油依赖加深的有利形势,迫使西方石油公司于1971年2月和4月先后签订了提高原油标价的德黑兰协议和的黎波里协议。这两个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国家单方面决定原油标价时代的结束。与此同时,欧佩克成员国还以参股和国有化的形式,掀起了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高潮,动摇了西方石油垄断财团掠夺第三世界石油资源的基础。
在1973年10月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使用原油提价、减产、禁运、增股和国有化等方式,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侵略扩张。1973年10月16日,欧佩克在科威特召开的部长级会议决定单方面把海湾原油标价提高70%,使阿拉伯标准轻油标价从每桶三点零一一美元提高到五点一一九美元。在此同时,北非产油国的原油标价也提高了一倍以上。这是第三世界产油国第一次单方面大幅度提高原油标价,标志着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石油标价时代的结束。1974年1月1日欧佩克又把阿拉伯标准轻油价格从每桶五点一一九美元提高到十一点六五一美元。以后,为抵销美元贬值和西方国家工业品价格的上涨,欧佩克又于1975、1977和1979年三次提高了原油价格。1979年1月伊朗政局动荡,全面停止石油出口,致使石油供应短缺。欧佩克在1979年又大幅度地提高了油价,到1980年1月,已将原油价格提高到每桶二十六美元。在此之后,油价继续上涨。在1980年12月的欧佩克印尼巴厘岛会议上,沙特提出将每桶原油标价定为三十二美元,有些成员国则要求把油价提高到三十六至四十一美元。会议最后决定允许“最大限度的价格可达四十一美元”,并规定每桶原油的平均价格在1981年1月为三十五美元。1981年5月,沙特将它的原油价格提高了二美元,达到每桶三十四美元。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节约能源和采取替代性能源等措施,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1983年3月,在英国、挪威削减油价,尼日利亚也大幅度降低油价后,欧佩克在伦敦举行会议,被迫将原油价格从每桶三十四美元降至二十九美元,并把其成员国的石油日产量限定为一千七百五十万桶,正式开始实行“减产保价”的政策。1984年,欧佩克又两次限制产量,以维持每桶原油二十九美元的官价。1985年世界石油市场空前不景气。欧佩克1月和7月两次降低油价,从而使阿拉伯轻油价格降至每桶二十八美元,并使该组织的平均油价降到每桶二十七点八二美元。
欧佩克成员国之间在生产限额的分配,原油品质差价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为了维护欧佩克的整体利益,沙特阿拉伯曾率先大幅度削减其原油日产量。但由于世界石油供过于求的总趋势,以及该组织成员国未能严格实施限产定额,最终导致了欧佩克在去年12月日内瓦会议上放弃“减产保价”政策,转为“减价保产”。此后,在英国、挪威等非该组织产油国拒绝与其合作的情况下,油价从1986年1月起出现大幅度下跌。(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