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文化城刍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8
第8版()
专栏:

文化城刍议
舒芜
我是安徽省桐城县人。桐城在清代接连出了几位古文家,形成一个“桐城派”,统治了清代文坛约二百年,有“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说。我自幼习闻此说,既然天下之文章都在桐城,可见桐城之外没有文章,生为桐城人真是可以骄傲的。稍稍长大一点之后,才知道清代文坛上,这个派那个派多得很,桐城派不过是其中之一,我的“桐城之外无文章”的信念已经动摇。后来又知道在我出世以前,中国已经经历了一次文学革命,一切抱残守缺的旧的文学都在扫荡之列,而“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首当其冲。这给我更大的震动。当时不少桐城人对这八个字很有反感,有些家庭里面教育子弟仍以白话文为厉禁。我这个桐城人说也奇怪,对此倒是没有多大反感。是不是我特别缺少爱家乡之心呢?恐怕也不尽然。细想起来,我的祖父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他是诗人,书法家,对桐城先辈很尊敬,却并不要求我们做桐城派古文。他大体上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按照这个方针教育我们。新文学书籍在我们家庭中从不禁止,我因此有机会进初中之前就读到鲁迅、周作人、叶圣陶、冰心、陈衡哲、徐志摩、梁实秋等人的书,特别被鲁迅、周作人的书吸引了。我知道对桐城派的严厉批评,是出自我所喜爱的这些新文学家这一边的人(那时还不知道钱玄同的名字),自然没有什么反感了。这样一来,桐城义法我再也无心去学。俯仰之间五十年过去了,恐怕只有终身为桐城派的一个不肖子孙了。
以上这些话,去年11月我回桐城参加桐城派学术讨论会时,在会上大致都说过。我说我没有资格参加讨论,只是来听,来学习。这本来是很惭愧的。为了稍作弥补,我提出一个建议:希望在桐城再举行两个全国规模的学术讨论会,方以智讨论会和朱光潜讨论会(朱先生3月6日辞世,潸泣执笔,更使后人深感一代宗师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并不是说这两个会我都有资格参加讨论,其实我是同样毫无所知。我只是这样来提出一个观点:要把“桐城文化”和“桐城派”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桐城开发虽较晚,宋朝才出现第一个名人大画家李公麟,毕竟去今已远。从明末开始,真是人才辈出,代代相承了。首先是明遗民中头等人物、大哲学家、大科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此外如钱秉镫、方文、孙临、孙学颜也都是全国知名的明遗民,他们都是桐城派形成之前的。桐城派形成之后,还出现了马瑞辰这样的杰出的考证学家,他的《毛诗传笺通释》是清代《毛诗》之学的代表性著作,公认为可与陈奂的《毛诗传疏》并称。以上这几位桐城名人的学问文章,都不是桐城派一路。他们的存在,说明桐城文化决不限于桐城一派,桐城派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文学革命严厉批评了桐城派后,桐城派不存在了,桐城文化还是存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新文化史上,美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哲学家方东美,诗人散文家方令孺,文学史家音韵学家方孝岳,文学史家杂文家丁易,就都是桐城一县贡献给全国的人才。这还没有说到自然科学方面的。
那么,桐城这样一个半山区的县,交通不便,耳目闭塞,何以三四百年来文化能如此发达?这里面究竟只是偶然,还是有某种规律性,大可思索,或者总结出来之后,对全国别的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的文化建设,也会有参考价值。对于桐城本身的文化建设,当然更会有直接的帮助。
听说桐城正争取把县城定为文化城,已向上级正式提出请求。作为一个桐城人,当然非常赞成。桐城县城不大,有关桐城文化的遗迹和纪念地几乎每走一步路都可能遇到。文化城建设所需的投资,大概都不会是很大的数字。如果能够通盘考虑,每个省定出几个真有独特文化意义的文化城,把它们建设起来,供人们欣赏研究,让后代生活在文化环境当中,这项智力投资大概是为数较小而对精神文明建设,其社会效益之大是难以估计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