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为农业发展增添后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9
第1版()
专栏:

为农业发展增添后劲
本报评论员
中共中央1986年一号文件,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列为农村工作重点之一。生产条件是生产赖以进行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经过以联产承包制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改革,我国农业原有的潜力得以集中迸发,出现了连续几年大幅度增产的好形势。现在看,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将是决定农业今后的发展能否持续稳定、有无后劲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十分脆弱。解放以来,各地比较重视这个问题,在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几年来,对这项工作有所忽视,不少地方存在着“吃老本”的现象。原有的农业基础设施经过多年消耗,没有得到必要的更新。不少水利工程失修、失管,标准降低,隐患增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由于放松管理和养护,加上人为的损坏,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相当一部分机械设备“带病运转”,严重老化,效率降低。
水利不兴,农业不稳。兴修水利,发展排灌,是我国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当前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尽快地修复损毁的井、渠、塘、堰、坝等设施,使之配套,并完善管理责任制,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在此基础上,兴建新的农田水利工程。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要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培肥地力,有计划地改造中低产田。保护好土地资源,坚决制止滥用耕地的现象。
发展农业机械和服务体系,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可缺少的方面。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农业机械,例如适应农户家庭经营的小型、多用、价廉的农业机械,以及为多种经营服务的机械。从农民最急需的项目入手,建立和扩充技术服务体系,如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和其他适用生产技术,尽可能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还要注意生产后的加工、储藏、分级、包装、运输、销售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方面,一是要发挥国营商业现有设施的作用,提高其利用率;二是要帮助和鼓励农副产品集中产区的乡村,兴办一些小型分散、靠近产地的必要设施,使产、销、储、运配套,吞吐方便,流向合理。
改善生产条件,需有相应的资金投入。除国家和地方增加必要的投资外,还应提倡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在绝大多数地区,现在已有必要和可能引导农民在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改善的情况下,适当扩大积累的比重,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改善生产条件。原有的集体公共财产折价款和其他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重视劳动积累,在兴建小型农田水利方面更是如此。组织农民的资金和劳动积累,要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不要加重农民的额外负担,也不要大轰大嗡、摆花架子,更不可重复“一平二调”的错误做法。
党中央在“七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适当增加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去冬今春以来,各地农村也比较重视水利建设,开了一个好头。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项工作,逐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先进的农业物质技术基础,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充足的后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