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增加投入 化害为利 无为县兴修水利发展“水育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9
第2版()
专栏:

增加投入 化害为利
无为县兴修水利发展“水育农业”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孔祥迎报道:过去三年两头遭灾的安徽省无为县,近几年积极投资开展水利配套建设,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一跃而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县。1984年以来,这个县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突破十亿斤,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加五十元。
无为县位于巢湖以南,长江北岸。全县圩区面积占80%,素有水乡之称。历史上是个多灾的地方。解放后到1983年三十四年间,有二十个年头受灾。威胁最大的是水灾。实行农业大包干后,这里一度放松了水利建设,一些水毁工程没有及时修复,致使圩区抗洪能力下降。1983年一场洪水,使全县粮食少收四亿斤,群众损失上亿元。这一年,大水过后,无为县吸取教训,对全县水利建设统筹规划,制订了一个综合治理的兴修水利方案。计划在三年内,经过整修加固,综合治理,使全县十九个重点圩口能抵御二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并做到既能防洪又能排涝。
针对农业大包干后组织大规模工程资金难筹,劳动力难调的实际,无为县委采取了重点工程由国家支持、县里补贴,一般工程由集体、群众自筹,谁受益,谁出钱、出工的办法。三年中,国家支持近一百万元帮助修复水毁工程,县财政每年拿出近五十万元,加上地方、群众集资,共筹集资金三百二十万元。县里用这些钱增加圩区“死角”电站布点,共新建、改建了十一个排灌站,增加装机四千六百千瓦;新建、改建六座供电站,并对全县一百七十多座大小排灌站的机械进行了检修。
全县农民投工七十多万人次,用两个半月的工期,完成土方三千多万立方米,整修加固圩堤四百多公里,使重点圩口防洪排涝能力达到了预定标准。在山区、丘陵区,完成了四十二座水库除险加固,一万四千多口塘坝整修和二十八座电灌站的维修工程,疏理和开掘抗旱渠道三百五十多公里,形成了以水库为中心,站渠配套的水利体系。
综合兴修水利改变了无为县的面貌。初春时节,记者走访了这个县的一些圩区,只见整修一新的高大圩堤展现在江河两岸,河内帆船点点,往来穿梭;堤外鱼塘成片,鹅鸭成群。县里领导告诉记者,过去圩区水来一片白茫茫,水去一片空荡荡。现在,圩区群众因水制宜,水中取财,发展起养禽、养鱼、养蚌育珠,种水稻、种茭白、种藕、种芦苇等“水育农业”。去年,全县养水禽七百五十万只,养鱼十七万亩,养蚌育珠四万亩,种水稻一百七十五万亩,种藕、种茭白、种芦苇等水生作物二十多万亩。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