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共处——法国政治的“过渡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9
第7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共处——法国政治的“过渡期”
本报记者 马为民
一场重要选举过后,人们总要评论谁是赢家或输家。对于刚刚结束的法国国民议会选举,要下这样的断语,似显困难。的确,投票结束的当晚,唯一集会欢庆胜利的是极右派“国民阵线”,而分别以社会党和保卫共和联盟—法国民主联盟为主体的两大派,都可以自称胜利,又都可以被对方一下子判为失败:前者的得分超过了预期目标,但毕竟丧失了执政权;后者夺得了议会多数,可实在十分微弱。
如果非要找出赢家,那么第一个赢家恐怕应当是多数选民。据选举前民意调查,80%的选民是主张新多数派与总统“共处”的,有的甚至希望新多数派政府中有社会党部长。结果,共处变成了事实。反对共处的力量得分不佳又印证了这一点。而且,投票结果出现了一种微妙局势:总统间接失去了议会多数,必须与新多数派共事;新多数派只有三票优势,难以逼总统走开。
目前,各方的讲话都显得越来越谨慎,几天前的相互攻讦骤然打住了。密特朗总统前天希望两大派都能表现出“睿智”,昨晚他甚至又表示希望新多数派取得成功。希拉克则呼吁大家“联合起来”。连一向对总统很少客气的《费加罗报》也提醒新多数派切勿“羞辱总统”。《世界报》社长的评论认为,如今“谁都有好牌,谁也没有王牌”,必须“一道工作”,即“共处”。密特朗总统昨晚宣布,他将从新多数派中任命总理。
共处局面展示了第五共和制以来未曾有过的政治新格局:总统和总理、议会多数派分属不同政治力量;新多数派脆弱,新反对派强大;这两大派似会成为今后政坛上的两大主流派,来日的“民主更迭”可能将主要在它们之间进行。
另一方面,两大派的实质性分歧在继续缩小。此间某些著名的社论作者已经开始使用“社会民主派”和“自由保守派”等新称谓来取代过去的“左翼”和“右翼”的分野。“中间化”趋势在继续。选举结果造成了必须“共处”的形势,政治中间化趋势在为共处创造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共处将是相当艰难的。
首先是总统和总理各自的权限问题。第五共和制的总统历来是大权独搅,总理则被幽默地比作总统的“保险丝”或“避雷针”。但是这些权力,有的是宪法规定的,有的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因戴高乐个人的权威而形成的实际作法。例如总统的所谓“保留权力”(国防和外交权)就远非是宪法规定,相反宪法倒有许多含糊之处或“灵活性”:它既规定总统是“武装部队的统帅”,又规定总理“对国防负责”,“政府掌管武装部队”。这类问题将成共处时期的争论点。总统和总理的权限可能会有新的调整。
其次,新多数派内部情况复杂。它只有三席优势,但却有二十多名议员明确反对与总统共处。因此,新多数派有时甚至可能需要极右派的支持。党派政治的色彩将大大加浓。政府的地位会受到影响。
还有,各党派都是从下届总统选举的角度来对待共处的,都将利用它去积累力量,并随时准备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冲破共处局面。由此看来,共处局面孕育着出现某些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报刊经常提及的有解散议会、缩短总统任期、提前总统选举等等。目前,法国政治中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
因此,有人把共处看作是法国政治的一个“过渡期”。它原则上会延续两年,也许会提前结束。这个“过渡期”将是各派政治力量为总统选举而纵横捭阖、积累力量的一个时期,同时也许是第五共和制将发生某些变化的时期。因为,第五共和制是同其创始人戴高乐个人紧密连在一起的,而戴高乐是历史造就的强者。在总统七年一任、议会五年一选的条件下,他能保证了总统、总理、议会多数派的一致。在当今法国的政坛正要找出一个可同戴高乐相比拟的人至少是困难的。从这个角度看,共处带有必然性,并可能带来某些变化。但是目前,试图顺势而变者有,想原封不动保它的也有。因此,第五共和制会不会变,怎样变,都难以逆料。
(本报巴黎3月1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