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再说愚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9
第8版()
专栏:

再说愚公
柳琪
愚公的事,老幼咸知。本来,人们对愚公印象并不坏。即使对充满道家学说,主张虚无、宣扬顺应自然、消极颓废思想的《列子》这本书持否定态度的人,由于书中有了象《愚公移山》这些优秀的寓言故事,也另眼相待,使其提高了身价,盛传不衰。特别是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词中引述了这则故事,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了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愚公挖山不止、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动力,成了激励我们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力量。从此,愚公更出了名。
可是,自从愚公被弄进了“天天读”之后,他的名声也就一落千丈。到了八十年代,更是受人歧视,遭人奚落。有人在报刊上大肆攻击,说什么建设与改革靠的是开拓、创新,愚公这个“笨老头”还有何用?更有人把愚公说成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抬出了智叟,以彻底压垮愚公。一时间,愚公忽然又成了时代的罪人。
对于这种“创新”,我始终不能苟同。我以为愚公还是愚公,愚公没有过失;愚公精神的赞颂者,不管是谁,也不管其功过如何,歌颂愚公的精神是没有错的。“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抹杀或混淆这个界限都是不公允的。
诚然,我是偏爱这个“笨老头”的。因为,在愚公身上有着不少难以抹杀的优点。不管时代怎么变,也不管改革的路子怎么走,愚公精神永远是需要的,就象“真理有时可能变得黯淡,但它永远不会熄灭”一样。
改革是要富有开创精神的。愚公精神是否过时了、不适应了呢?不见得。愚老头并非“固不可彻”的僵化之辈。“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既然高山挡住了屋前的去路,是闭塞视听,安于现状,遇屈相从,还是带领子孙“毕力平险”,以“惩山北之塞”?愚公选择了后者。他“难”则思变,要改变现状,坚决向“庞然大物”挑战,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可贵的改革、开拓精神吗?
人们都说,搞建设要讲科学,要按规律办事,这话一点不假。愚公移山的传说是个寓言,它富有深刻的哲理。你说愚公一点不懂科学、不讲规律吗?不见得。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理论,就颇具哲理。一边是“山不加增”,一边是“无穷匮”,最高最大的山只能是越挖越小,以可变之人对不变之物,以主观的能动性对静止的自然界,这算不算是按规律办事的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呢?有了这样的理论,加上了信仰,何愁高山不低头!
郑板桥有句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要取得一桩事情的成功,没有韧性和毅力是不行的。愚公身上的那种经得起千磨万击的韧性和坚定不拔的毅力,是顶得住任何狂风暴雨的。好心的劝止也罢,恶意的冷嘲热讽也罢,他义无反顾,决不回头。这不就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一种最可宝贵的气质吗?
由此看来,愚公并不愚。他有胆识,富有开创精神;他有头脑,懂得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法;他有勇气,以坚强的恒心毅力付诸行动,何愚之有?要说“愚”,这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中华子孙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德。我们的建设事业刚开了个头,还要走艰苦的路程,做浩繁的工作,付出更多辛勤的汗水,实在需要象愚公的这种不避艰难险阻,奋斗不息的挖山精神。并不需要只说空话、不干实事,“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畏首畏尾、身其余几”的智叟式的人物。
如今党中央再度号召学习愚公,一时变得黯淡的愚公,又还其本来的面目。“学愚公,展宏图”,愚公的精神将发扬光大,四化大业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