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京华名医谈医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0
第3版()
专栏:

京华名医谈医德
医生天天接触病人,两者是什么关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段凤舞认为这决不是求与被求的关系,他提出——
要象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病人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首先应该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自己整个精力都放在为病人解除痛苦上。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病人家属的痛苦,就是我亲人的痛苦。不能把病人来找你看病当作来求你,这是你应该尽的责任。对病人应当象对自己亲人一样,询问病情详细、耐心,检查仔细、认真,谈话亲切、体贴。
肿瘤病人还不同于其他病人,吃一两副药是不能解除痛苦的,大夫尤其要耐心,要善于关怀他们,为他们提供方便。总之,我能做到的就尽力去做。有的病人爬不了楼梯,我知道了,就到楼下去给他看病。有一些老病号,经过治疗可以工作了,我怕耽误他们上班,就特地约他们早上八点以前来看病。还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了,跑医院很困难,我便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到他们家里去看病。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工人,是专家还是一般居民,我都一样对待。
一次,有一位患癌症的东北老太太,由他在北京工作的儿子陪着到我这里来看病。我看她身体很虚弱,跑一次医院不容易,我就对他儿子说:“你留下地址,改天我上你家去看吧!”几天后,我就去了,那个老太太硬从床上撑起来,拉着我的手说:“你真是共产党培养的好大夫!”
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患者,北京同仁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赵相印说应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千方百计地进行治疗
当一个医生,要有很强的事业心。表现事业心的,一个是医术,一个是医德。一个医生,应该把全部精力都投在本职工作上。
医生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从医学来讲,精神和情绪的不良影响对于病的本身也是不利的。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病人,病人的心理是急于把病治好,医生应该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你对病人态度冷淡,病人对你产生不信任感,情绪就会有波动。相反,你对病人亲切点,询问病情耐心点,病人对医生、对战胜自己的疾病就会有信心,这样就会促进患者的疾病好转。现在有的医院由于医生责任心不强,医疗不当或者是服务态度不好,引起病人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医生责任实在重大,决不能忽视自己的职责。
我曾遇到一位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全身霉菌感染的病人,这位病人住院后很快就昏迷了。病人家属只要求我们诊断清楚就行了,对治疗并没抱多大的希望。我们也知道这种病难治,但我们还是千方百计进行治疗,专门组成了一个抢救班子。大家详细地分析病情,翻阅文献,想对策,从过去的经验和近代医学进展中受到启发,采用了免疫治疗结合抗菌疗法,用胸腺肽这种药物,效果很好。经过一段认真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消失出院了。有些病人与医生相识,有些则生疏;有些疾病与医生的科研有关,有些则无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研究室研究员陈在嘉认为——对病人要一视同仁
医生应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让病人放心,同时要钻研业务。我曾经遇到一个从新疆来的病人,他胸疼,有的大夫诊断为冠心病,有的大夫又说他是心肌病。他自己看了不少书,作了不少检查,可还是无所适从。他来找我好多趟才找到我,我觉得有必要给他讲清楚,不能简单回答,于是耐心给他解释,告诉他各种检查综合起来考虑还是属于心肌病,并找出资料给他看。这样诊断统一了,治疗也就有了信心,他终于放心了。
做大夫要设身处地为病人方便考虑,特别是门诊,你应该考虑周全,不能让病人老跑门诊,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
对病人一视同仁很重要,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应该从病情出发,对病人负责。现在有些医生对同自己科研课题有关的病人重视,对一般病人马虎。我认为这种“爱病不爱人”的现象是品德问题。当大夫对待科研病人和对待一般病人应该一视同仁,同样负责任。
病人有病痛,更有思想负担。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皮肤科教授李洪迥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
要为病人想得周到一点
我在临床工作了五十多年。我认为医生既要解除病人的病痛,同时还要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要做好这个工作,首先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人的生命要特别珍惜。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每个成员都应该为别人着想,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是温暖的社会。毛主席为我们医务工作者树立了白求恩这个榜样,我们就应该象白求恩大夫那样,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北京东郊塑料厂有位姓关的女工,十七岁时得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种病比较难治,当时她的情绪很不好,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我告诉她说:“有一个女病人,和你得了一样的病,在我这治疗后,症状缓解了,而且结了婚,生活很美满。还有一个东北的女作曲家,也得了这病,治疗好后也结了婚,她们都寄了结婚照片给我。”我还找出那两张照片给小关看,这时她的心情稍为好了一点。我知道她对激素顾虑很大,就对她说:“你吃激素脸显得胖了,我给你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现在吃点中药,以后慢慢减西药,脸就会恢复原样了。”小关和我合作了,一两年后,她的症状消失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她现在还常来看我,我总叮嘱她:不能太劳累,不能晒太阳,出门要戴帽、打伞,冬天要戴口罩,吃东西别太省,营养要好。我觉得,为病人想得周到点,对一个病人负责到底,这都是当医生的职责和义务。
医生有时会误诊,甚至出医疗事故。遇到这类问题怎么办?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韩一方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总结教训
我是1950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的,始终在小儿科临床工作。我还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我和另一位大夫接受了一位发烧、肝脾大、白血球低的病人,当时他头疼、有点吐,我们给他做了腰穿,根据化验指标,初诊为伤寒脑炎。后来,把病人转到了第二传染病医院,二传也按我们的诊断进行治疗,病情却愈来愈恶化。经过复查才发现是结核性脑膜炎,又转到了儿童医院。一位进修大夫在二传听说这件事却没告诉我,怕伤我的面子。我后来知道了,跑到二传去了解情况。回来后,我就把科里大夫召集到一块,对大家说:“这位病人在我这里误诊,耽误了三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病例,从中吸取一点教训。”我觉得讲别人的教训还不如讲自己的教训,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
现在,遇到医疗事故,有的人常常文过饰非,互相推卸责任,这种风气很不好。一个大夫,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有科学的求实精神,这包括遇到事故后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总结教训。这样,对后来就医的病人才有好处。
北京同仁医院的张晓楼是眼科教授,可他在门诊时总是小心翼翼,一点不马虎,他说——
医生的工作出不得废品
医疗卫生事业不同于别的行业,出不得废品,不能不懂装懂,一定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所谓专家,只是在很小的范围里比别人知道得多一点,经验丰富点。我现在挂牌门诊,很多人慕名而来。而我只是对传染性的眼病,如角膜炎、沙眼、细菌性病毒性的眼疾病等有点研究,在门诊中遇到涉及眼科其他专业的,我也请别的大夫来会诊。总之,自己有把握的就诊断、治疗,有疑问的,就应该请教别人。
社会主义国家的医生还应该经常想到预防为主,对家庭、对社会也要负起责任。比如在门诊看到红眼病患者多了,就应该主动报告疫情,提醒卫生防疫部门注意。哪个工厂外伤的人多了,就应该和厂里联系让他们注意安全生产。
就诊病人的身份不同、职业各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谢海洲尊重其中的每一位,他的观点很明确——
大夫的面前只有病人
医术和医德是不可分开的,古代的张仲景、孙思邈医术高明,医德也高尚。我们做医生的要时常扪心自问:
“你是否站在病人的角度为他们着想?”“如果得病的是你或你的家属,你怎样对待?”一个医生对病人服务态度不好,他的医术也发挥不出来。作为大夫,对病人的暖寒痛苦应该感同身受。
我们对待病人应当一视同仁,不能认为领导干部和平民百姓身份不同而态度有所改变,大夫的面前只有病人,没有身份的高低,因而都要尊重,态度也应该一样。你给病人笑脸,病人就感到你可亲可敬,如果你总让别人感到可畏,那还谈得上治什么病呢!给病人看病记录要翔实,不能马虎,有的病人还应该追访,负责到底。我认为,医生的医术在病人身上发挥作用,如同给病人送一个手杖,病人在一个时期离不开手杖,病好了,就会正常地工作、学习,手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总之,要恰当地认识别人,同样也认识自己的作用。摆好病人与医生的关系。现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常常出现的一些矛盾,主要责任往往在医生。
办医院应该有规章制度,但要有利于医疗工作。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儿科教授周华康指出——
医院的规章制度要从患者利益出发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所谓“交换关系”。这种现象在医务界也是有的,就是医生给病人看病,病人回报医生,提供某种方便,有这种“交换关系”的,服务态度就好得多。我工作几十年,只知道认真看病。我常想,做大夫的,要为病人解决问题,有时一次门诊不行,你就该帮助他解决再挂号的问题;有的外地病人,在北京不能呆得太久,你就应该尽快帮他解决问题;有的病人住得远,你就要想办法尽量让他少来回跑几趟,能当天解决的就不要拖到第二天。为病人的利益考虑,有些特殊的情况,就要善于灵活机动,特殊对待,制度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人为制度服务。医院的一切规章制度都要有利于患者,从患者的利益出发。
记得九年以前,有位农民的小孩患急性骨髓炎、败血症被送到我们儿科病房,我们想方设法为他治疗。可是还没到一个星期,那位农民就要抱孩子回家。我了解到,这位农民抱这个孩子来我们医院治疗前,在其他医院治疗时已花了不少钱,现在他一时拿不出住院费,同时,家里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他又是家里唯一的强劳力,急着回去干农活。我想,这个孩子明明能够治好,停止治疗仅仅是为了钱的问题,这怎么行呢?我就对他说:“你要信得过我,就把孩子交给我,你安心回家生产,我会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的。”那位农民含着泪回去了。我到住院处为他垫交了预付住院费。这以后,我既当大夫又当家长,给小孩检查、治疗,到了探视时间,我就带着点心、水果到孩子床边去和他玩。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小孩痊愈了。那位农民来接小孩时面有难色,我知道他的难处,便掏出一百元人民币塞在他手里,对他说:“就算我借给你的,你到住院处结帐去吧!”
病人的病情是复杂的,现有医学水平对某些疾病还无能为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研究员朱晓东深感责任的重大,立志——
怀着对患者的感情去探索未知领域
医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目前还有某些复杂心脏病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这就激发我们不断地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满足患者的需要。我曾遇到过一位勤奋而又苦命象幸子一样的女青年,她患有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我们给她作了检查,但她的病变已超过了临界程度,不能实行手术,也没特效的药物能治疗,很遗憾地让她回去了。这个姑娘很坚强,她自学考上了大学,可因为这个病没有被录取,她想工作可又不行。她不断地从石家庄给我们写信,倾诉她的苦闷,要求动手术。她说,即使死了也愿意为医学作点贡献。我们感动了,又把她收进院,重新做了检查,但她的肺动脉高压还是超过了指标,现有医学水平对此还无能为力,我们没能给她施行手术。这件事对我印象太深了,我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医学有许多未被认识的领域,要我们去探索,去奋斗。医德与医术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提倡社会主义医德对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很有积极作用。
心脏手术犹如交响乐,是一个很大的协调的整体,精神要高度集中,注意到各个细小的环节,稍有疏忽,就可能关系到人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样重要。我有一个本子是专门记载手术教训的,把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对年轻大夫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有的医生说话的呛人劲真是够受的,有的医院还存在“推病人”现象,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汪家瑞希望医务工作者——
自尊自重自爱
作为一个医生,要有一种献身精神,要有一种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现在社会上常有一些人说,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你服务的。可是离开了具体的人,从何谈得上为人民服务呢?我有时带家属到医院看病就有切身体会,有的大夫说话呛人劲真够受的。医生应该对病人尊重,负责。病人相信你,甚至把性命交给你,你就应该尽心尽职,一切为病人及其家属着想,兢兢业业地工作。医生不能以治病为手段,谋求私利,走后门,拉关系,应该自尊、自重、自爱。为什么现在到医院看病要走后门,无非一个是医生的态度好点,免得病上加病,受气,再一个就是技术可靠点,尽量找一位高明的大夫。如果我们所有的医生都把病人当亲人对待,以自己全部经验为病人服务,周密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求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这样,病人和家属心里踏实,就不用走后门了。
现在医院里还存在“推病人”的现象,从这科推到那科,从这个大夫推到那个大夫,很容易误事,甚至出人命。我要求自己对病人要做到“不硬、不冷、不推、不顶”,热情耐心,竭尽全力为病人解除痛苦。
(新华社记者邹沛颜采访整理,新华社记者杨武敏、王呈选、白连锁摄影)(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