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灵犀相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0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灵犀相通
林默涵
沈大力是一位学习刻苦、写作勤奋的青年作家。他精通法语,并且对巴黎公社战士有很深的感情,曾翻译《巴黎公社诗选》和描写巴黎公社斗争的话剧《樱桃时节》,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青年艺术剧院演出。最近,又在巴黎出版了他和法国女作家苏珊娜用法文合写的小说《在延安的孩子们》,这本书是写延安保育院一群孩子(沈大力是其中之一)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从延安撤出,经过千辛万苦,最后到达北京的艰险历程的。
这部小说在法国及西欧其他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法国电台、比利时电台作了介绍或连续广播了小说,意大利也将翻译出版,许多报纸发表了报道和评论。法国著名作家艾田甫给沈大力的信中说:“我已到了一生长征的终点,但延安孩子们的长征,将时时萦系我心,直到停止呼吸。”
为什么这些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今天西方社会的延安孩子们的故事,会这样吸引和感动西方读者呢?《欧洲时报》一位记者久久地思索了这个问题,最后悟出了一点道理:“尽管国度不同,制度迥异,地域相距遥远,但有一点是人类灵犀相通的,那就是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和对幸福、和平的追求。每一个中国人,尽管他与法国的现实有很大距离,当他走过凯旋门下长明火旁的时候,都会对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死去的法兰西儿女肃然起敬。尽管鲁迅和周恩来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
日本人民还是为他们塑像纪念。在日本绝不会有汪精卫的塑像,虽然他曾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卖力。延安孩子们的生活引起法国读者的共鸣,也是因为这些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孩子们代表了对自由、希望和明天的追求。”
巴黎的一家报纸的评论中也说:“这是一本令人激奋的著作,悲惨的生活和痛苦的遭遇并没有熄灭延安孩子们心中的热情和追求。这些孩子们什么都失去了,但希望仍在燃烧。”
对于崇高事物的崇敬,对于明天和希望的追求,是一切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共同情感,是无分国界、超越时间空间的距离的,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想一想的吗?奉劝那些一心想让自己的作品打入世界的人,也想想这个问题。
希望这部小说的中文本早日出版。
2月22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