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沈阳东陵区组织科技力量下乡 开拓技术市场建立示范基地 一批乡镇企业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1
第1版()
专栏:

沈阳东陵区组织科技力量下乡
开拓技术市场建立示范基地
一批乡镇企业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本报讯 沈阳日报记者王天祥、陈大光报道:人才匮乏的农村如何迅速接长科技这条“短腿”?沈阳市东陵区通过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组织生产和科技联合体等多种形式,将城市的智能引下乡来,使农村的科技短腿变长,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1985年,该区社会总产值达八亿六千万元,同1982年相比翻了一番。初步测算,其中科技贡献份额达二点五亿元。
建立示范基点,推动新技术大辐射。东陵区地处沈阳近郊,是城市副食品基地之一。1983年初,在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该区选择了五三乡和老塘峪、石庙子等五个村为科技示范基点。该区先后邀请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市农科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到基点指导工作,从发展商品生产入手,大力推广新技术,走出了一条科研——生产——示范——推广四结合的新路子。
沈阳市畜牧研究所帮助长期贫困的山村老塘峪开发庭院经济,送去“日光照小温室”技术。冬天,农民不用烧煤就能在温室里养鸡、种菜,腰包迅速鼓溜起来,短短三年光景人均收入由二百四十二元上升到七百三十六元。这项新技术辐射到邻近的四个山区乡,使众多农户脱贫致富。当地农民称科技示范基点是新技术的“发射台”和“反应堆”。1985年,这个区在基点上引进和推广蔬菜、畜禽等类新品种、新技术六十五项。
开拓科技市场,建立生产科研联合体。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众多,仅市属研究所就有一百六十五家。如何把他们的科研成果从高楼深院引入到广阔农村,东陵区的办法是开拓技术市场,促进供需见面。他们除了建立固定的技术市场之外,还定期搞技术交易会。1985年春季,他们为了扶植乡镇工业发展,举办了经济技术洽谈会。会上,四十五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四十八个乡镇企业达成协议,引进、开发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冲天炉等新技术六十八项,使一批乡镇企业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当年就增值三千七百万元。
在引进城市智能时,该区工业口建立了十八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在联合体中,他们采取联合研制、共享成果,技术有偿转让,技术入股、联合办厂等多种形式,以确保技术输出单位的经济利益。辽宁省硅酸盐研究所帮助东陵乡高官台村生产彩色玻璃马赛克,一次试产成功,每年产值可达一百八十万元。企业增效益,研究所也可增加十八万元收入。
坚持借才生才,造就“土专家”。为了适应本地区长远发展的需要,东陵区在引进城市人才下乡的同时,注意借助送上门来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自己的“土专家”。他们在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帮助下,通过采取办培训班、农民技术学校、职业学校等各种方式,培养了一支农民技术队伍。据统计,按区里统一制定的标准,近三年时间经过考试、答辩等手续全区晋升了农民农艺师、农民工程师、技术员等多类人才一千四百二十七人,初步形成了村有科技户、乡有技术服务站、区有技术推广中心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
(沈阳日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