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风雪太行访道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1
第2版()
专栏:

风雪太行访道班
本报记者 杨振武
“同志,当你乘车奔驰在平坦的公路上时,可别忘了我们的养路工。”春节过后,石家庄市公路管理处的同志邀请记者去看他们的道班。
夜来一场大雪,冀西山区披上了银装。雪后初晴,公路处的处长老刘就要拉我出发:“不要紧,养路工们可负责哩,路不会太难走的。”果然,让他说着了,从省城到巍巍太行之中,路上竟没有一处积雪。这一点,使我惊叹不已。
哪里有公路,哪里就有养路工。在一个前不挨村、后不靠店的半山腰里,我们走进了南固底道班。道班八个年轻人,大的不满三十岁,小的二十刚出头。他们刚从外边扫雪回来,一个个身上还沾着泥水,冲我们直乐。浓眉大眼的高建明,是这里的班长,他高中毕业后曾在乡里当电话员,后来要求来道班当了养路工。他告诉我们,这道班管着九点八公里的路,路上有两个大坡,四十二处涵洞,养护任务挺重。他和同伴们克服种种困难,苦干一年,硬是把路段建成了“文明路”。他说:“我们山里人对路特别亲,要想富,爱公路。养护路的工作虽然不起眼,可我觉得当名养路工值得!”
养路工一年四季在野外干活,条件是很艰苦的。酷暑,赤日炎炎,他们要趁热熬油补路;严冬,冰天雪地,他们又得上路清除路障。平日里风吹日晒,遇上阴天下雨,人家都往家奔,他们却要往外跑。而报酬,每月只有四十三元,可是,没有谁因为工作累、收入低而打退堂鼓。特别是那些干了多年的“老道班”,更是任劳任怨,为公路事业奉献着一切。
在牛山道班,我们见到了三十五岁的班长康路平。他当了十一年的养路工,有八个春节是在道班度过的。他家离道班十六里路,平日里,爱人带着孩子种地,实在忙不过来时,他才回家帮一把。这几年,村办企业挺红火,家里人劝他辞了这活,回村干,可快磨破嘴皮了,他只有一句话:“我离不开道班。”
其实,离不开道班的又何止一个康路平!一路上,我听到许许多多养路工的事迹,使人感动得落泪。去年7月,小作道班班长赵桂志摔断了腿,为了养路工作不受影响,伤还没痊愈,就让家人用车把他推到道班,边治疗边料理工作。
石家庄市公路处的领导惦记着自己的养路工,为道班建设费了不少心。这两年,他们为每个道班拨款五百元,木头一立方米,统一配制了床、被子、浴巾、蚊帐、桌椅板凳等生活用品,添置了收音机、图书、杂志、扑克、象棋等文化娱乐用品,还给“文明道班”奖励了电视机,养路工统一制作了路服,我们看到的几个道班,尽管都在荒郊野外,但都窗明几净,春意融融。这大概也是养路工们能够“以道班为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养路工中也有女同志,申后道班就是全由她们组成的“娘子军”。这是一幢漂亮的二层小楼,可惜,里面唱着“空城计”,“娘子军”全都手持工具“出征”了。在路上,我们目睹了她们的工作,针尖似的雪粒不断地摔打在她们的身上、脸上,可她们全然不顾,依旧不停地挥动着扫帚,扫去路上的碎石和败叶。她们那认真的工作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养路工,默默无闻。他们不也是最可爱的人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