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正定县科委让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尽快见效益 跟踪管理不松 推广工作跟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1
第3版()
专栏:

正定县科委让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尽快见效益
跟踪管理不松 推广工作跟上
本报讯 怎样才能使科技投资得到更多的产出、让科研成果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呢?河北正定县科委的做法,成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1980年至1984年期间,县科委承担的科研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于科技投资的二十四点五倍,累计社会经济效益达到二亿二千四百多万元。
正定县科委非常重视科研成果鉴定后的跟踪管理。成果一旦通过鉴定,就趁热打铁抓配套技术的研究,大力开展推广应用工作。“冀棉二号”是正定县培育的棉花优良品种,曾先后获省发明创造二等奖和关键技术发展研究三等奖。他们在1983年又完成了“冀棉二号配套技术”的研究,经省内外专家鉴定,被确认为省级科研成果。紧接着,县科委帮助县棉花原种公司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冀棉二号”良种繁育体系,使全县“冀棉二号”的原种一年一更新。同时,通过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把“冀棉二号”配套技术传到千家万户,成为棉农的常规技术,做到人人皆知。全县十四万亩棉花中,“冀棉二号”种植面积达到十万亩,成了当家品种。优良品种的推广,带来了棉花的稳产高产,1983年和1984年,全县皮棉亩产量稳定在八十公斤以上。这个优良品种还被十四个省市引种。
县科委先后逐项写出“玉米耕制改革”、“果树均衡增产技术”、“冀棉七号配套技术”等十几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技术报告和推广意见,在全县范围推广,大部分成果已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常规技术。这些成果,累计推广一百七十六万多亩,产生效益三千八百六十二万多元,促进粮棉大幅度均衡增产。
正定县科委承担的“万亩稻田化学除草”项目,亩用“杀草丹”四百克至五百克,杀草率达97%以上,稻区农民无不拍手称快。在稻田化学除草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他们又抓了棉田、麦田和玉米田的化学除草,均取得明显效果,并总结出一套大田化学除草规范技术。预计1986年将有十多万亩粮棉作物采用化学除草,既节省了农田劳力,又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为了抓科研成果跟踪管理,正定县科委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一是领导出面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协同攻关,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管理系统;二是将权下放给科技人员,实行责、权、利结合,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实行经费有偿资助的办法,用有限的经费办更多的事情。
(何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