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纪念《大众哲学》出版五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1
第5版()
专栏:

纪念《大众哲学》出版五十周年
王惠德 贾春峰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也是他的赢得众多读者、打动了千千万万青年心灵的《大众哲学》一书出版五十周年。
艾思奇同志病逝时,年仅五十六岁。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为追求真理、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孜孜不倦地奋斗。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事业,是一位始终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辛勤努力、在思想理论战线成绩卓著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从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连续刊载艾思奇同志写的《哲学讲话》。1936年印行的单行本改名为《大众哲学》。从此,这本书就同艾思奇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风行全国,有人因此称作者为“大众的哲人”。从1936年至1948年12月,《大众哲学》印行了三十二版。一位哲学工作者的书,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印行这么多版,在中国哲学界是罕见的成绩。在这本书里,作者结合大众的日常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深入浅出”的方法作了讲解。作者并不满足于初版所获得的成就,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自己认识的发展,他对本书曾经有过几次较大的修改。最后一次修订是在1950年。现在新华书店出售的197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本子,就是根据这最后一次的修订稿整理排印的。
《大众哲学》一问世,就在广大青年、知识界中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青年在精神饥荒中得到了渴望的精神食粮,许多青年在苦闷中看到了希望之光,许多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由此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兴趣,走上了献身革命事业的道路。一些青年在敌人的监狱里如饥似渴地读着这本书,又有一些青年背着这本书走向延安,走向革命根据地。
哲学的命运,理论的命运,从来都是以满足时代需要、实践需要、人民大众需要的程度如何而定。《大众哲学》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能在广大青年和知识界中,成为一本脍炙人口的畅销书,绝非偶然。艾思奇同志说过,这本书在抗战前夕得以畅销,有其客观的原因:一是当时党的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的正确;二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北上抗日行动的胜利;三是广大知识青年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理论和实践上的需要。就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激发起人们对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他还说,没有抗日救亡的革命形势,就找不到这样多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青年读者。是的,《大众哲学》的成功,正是由于作者的努力,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说明、阐述,适应了斗争实践的需要,适应了广大读者、知识界、特别是一代青年抗日救亡、追求解放、追求真理的需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称誉的,《大众哲学》确是一本“通俗而又有价值”的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代青年人的思想相沟通,从而使理论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李公朴先生在抗战前为艾思奇同志这本书所写的序中谈到:“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他认为,在艾思奇同志这本书里,已经算是一般人可以懂得的哲学,而不是专门家书斋里的私有物了。接着他还谈到,“要通俗,就会流于庸俗”的怀疑,在这里也得到了一个反证。把正确的理论通俗化,只要理论不歪曲、不错误,是决没有庸俗的危险的。这本书就是明证。它的用语和表现方法,在那些喜欢自炫高深的学者们看来,也许真是不屑一顾,但要使大众能够接受,却不能不如此。李公朴先生关于通俗不是庸俗的这些见解,是很有道理的。而把哲学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就要费相当的心力,正如艾思奇同志在《我怎样写成〈大众哲学〉的?》一文中所说的,通俗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轻松,要和现实生活打成一片,这就要求把握群众的情绪,了解生活前进的脉络,从群众的生活感受出发,用易于为群众接受的形式,把道理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从《大众哲学》出版到现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广泛传播、普及,并获得很大丰富和发展。随着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前进,艾思奇同志为向广大干部、职工宣传、讲解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哲学著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正是在这次全会上,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小平同志从现实的政治实践,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来看待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很精辟和很有启迪意义的。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那场讨论所以发生那么深刻、广泛的社会影响,的确是反映了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的历史要求,反映了人们要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的强烈愿望,反映了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实现历史转折的根本趋势。当前,我们的改革和四化建设正在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提出一系列重要课题,而哲学也需要从这种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得到丰富和发展。对于哲学理论工作来说,这里既需要有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也需要有大众化的哲学普及读物。哲学的社会功能在于给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人们在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科学的认识工具。哲学普及读物要有效地发挥这种功能,就需要我们对今天站在改革和四化建设第一线的人们抱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勤于深入新的生活实际,善于捕捉在群众实践中到处涌现的新生事物,并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哲学同生活、同青年一代的心沟通起来。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针对新的实际,把一本又一本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新的《大众哲学》,还有《大众经济学》、《大众政治学》、《大众法学》、《大众伦理学》、《大众心理学》、《大众社会学》、《大众美学》等等,送给奋力改革和建设的人们,送给立志振兴中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献身的青年一代,这应该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一项崇高社会责任,是贯彻理论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实际行动。学习艾思奇同志编写《大众哲学》的可贵精神,我们应当作出无愧于今天这个伟大时代、伟大实践的新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