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介绍《太平天国人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1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介绍《太平天国人物》
郭毅生
去年,罗尔纲先生向我推荐《太平天国人物》,称许为难得的好书。我先后读了两遍,爱不释手。这本书是钟文典同志积三十年间的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了近四百种资料,精心撰著而成的。全书三十万言,仅就作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足以说明写成一部好书并非容易。此书内容博洽,立论精审独到,引证详赡丰富,显示出可贵的特色。
历来写历史人物评传,难于作到立论平允,叙事客观如实。例如对洪秀全,或则“神化”,或则损抑。文典同志有鉴于此,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科学的分析论断。他指出:在黑暗的封建长夜中,洪秀全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追求着“夜退而日升”的光明世界。这个农民的儿子,毅然发动起义,坚定地“向清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猛攻,也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始终不渝,“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里,作者紧紧地把握了洪秀全二十年革命历史的主流,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著者又清晰地看到:由于洪秀全生活在“新旧嬗替”的时代,他的思想具有先进与落后的双重性。他掀起了伟大的革命,但却不能正确地领导革命。“他在政治上崇尚‘皇权’,在思想上执迷‘神权’,在家庭中鼓吹‘夫权’。”而且,在定都南京后,在那激烈复杂的阶级大搏斗中,却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用天王府的宫墙、宫规把自己和群众,和火热的斗争生活进一步隔离起来”,因此在重大问题的处理和后期战略决策上犯了错误。作者慨然指出:“刘邦、朱元璋深谋远虑,励精图治,国祚延绵数百载。而洪秀全则系‘开国’与‘丧国’于一身,真是马上得之,马上失之!”这种针砭之言,是有独到见解的。
对于冯云山,著者笔饱墨酣,充分叙述他长期不辞艰苦,深入发动组织群众的卓越精神,谋立创国中的丰功伟绩和他恢宏谦让的气度。但同时又指出,冯云山在意识形态中有不可忽视的封建思想,“由他主持撰写的《太平礼制》等文献,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他对洪秀全的误失“迁就有余,诤谏不足”;对敌斗争中也不如杨秀清之敏锐与机智。
对杨秀清,著者以丰富的史料,隽颖的见解,分析了杨秀清大权独揽的历史原因和“逼封万岁”的由来。认为历史界往往指责杨秀清篡权,“相反,却很少看到有人指出洪秀全搞世袭,搞家天下为非的”。这问题很发人深省。文典同志鲜明地提出来:
“洪秀全在实际的才能上既然不及杨秀清,自己又深居简出,厌于政事,为什么还要步历代封建君王的后尘,硬要树一个年幼无知的洪天贵福为幼主,而不学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把大位让与有治军经国才能的杨秀清呢?”这问题在封建意识浓厚的时代,历史家是难于提出的,但在人民的时代提出来,却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对韦昌辉的评述,近年的论文各执一端。著者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写道:“总其一生,为太平天国的创建添砖加瓦,他以功臣始;在太平天国事业胜利发展时破坏革命,他以罪人终。”言简意赅,深得平允如实的妙谛!
精湛的论断,不可能从头脑里凭空产生,而是在掌握史料丰富、考证精审无误的基础上得出的。《太平天国人物》不仅网罗已刊行的文献史料,更可贵的是著者长期坚持调查搜访。他在三十年间,八次访问金田村,六次深入紫荆山区,足迹遍于粤西。凡属碑记稿本、文物遗存、山川地理,皆所在留心,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的著作引证之富,远过于前人。例如关于胡以晄的家世,往时皆语焉不详,经作者多次深入平南罗文村胡氏老家调查,访得《胡氏族谱》三种,并得到关于胡家田产资财的大量资料。因此,在撰写胡以晄传时,所言皆确凿可信,叙事生动而具体。又如发掘出蒙得恩族兄蒙德扬变卖田屋的契纸,对证明《蒙时雍家书》的真伪具有重要的价值。又如书中考证洪宣娇即杨云娇,她是杨秀清的妹妹,洪秀全认之为义妹,作者举出八条可信的证据。现在这个论断已得到确认。
当然,书中尚有待斟酌与修正之处,如对李秀成的论述,不宜局限于功过问题,似应从他的军事思想、政治与经济方针上进行深入探求;又如论太平军东取南京时不应放弃武汉、安庆等城,论洪、杨拒绝与上海小刀会合作等事,不够确切,还可再加以研究。书中缺洪仁玕传,也是美中之不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