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改革是打开科学迷宫的金钥匙——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采访手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2
第3版()
专栏:

改革是打开科学迷宫的金钥匙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采访手记
新华社记者 徐光耀 邬鸣飞
追波逐浪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在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推到了成果灿烂的黄金时期。
“六五”期间,这个研究所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一百一十七项,其中有五十八项获得国家、中科院或上海市重大成果奖,80%的成果推广应用于经济建设,已产生效益一亿二千多万元。
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动力是什么?许多科技人员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改革。
(一)
改革不仅成为科研与经济结合的“粘结剂”,更为科技工作者展现了发挥才智的广阔舞台。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郭景坤举拨款制度改革的例子说:“这一改,使研究所再不能毫不费力地吃“皇粮”了。它催促着我们努力让更多的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越是富有竞争心的人,越是处在无形的重压之下。在第六研究室,记者见到室主任李云鹏。他刚从江苏溧阳一家工厂出差回沪,那里,他们的一项重要成果——低温烧结耐酸耐碱搪瓷正在变成产品。以前,六室有不少成果停留在样品阶段,他们也想开发成工业产品,但总认为自己是科研的“国家队”,搞开发丢面子。改革终于使他们的观念产生飞跃,逐渐自觉地把面向经济建设看作自己的神圣职责。李云鹏带人到工厂开发那项“低温搪瓷”,听到
“一个堂堂的副研究员怎么搞开发研究”的议论时,理直气壮地说:“让科研同生产结合一点不掉架。”这两年,这个研究室一共把十二项研究成果开发成了工业产品。
人们一旦摆脱旧观念的羁绊,积极性就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过去,这个所有些科技人员单纯考虑“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如今都象六室的同志那样纷纷“沉”到工厂、农村开发科研成果。副所长、副研究员奚同庚带着十多人来到杭州湾畔的上海石油化工一厂,和厂里技术人员一道用新型保温技术进行蒸汽热网管道改造。五个月的时间,七千多米长的管道比过去减少热损失60%,隔热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节油近千吨。第一研究室副主任刘建民等在浙江一家砖瓦厂开发“新型晶体铌酸锂及其器件”,短短几年,居然使这家小厂成了国内稍有名气的电光、声光晶体及器件的专业生产单位,产品销售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实践使全所一千多人深深认识到:改革与开发研究恰如一对“孪生兄弟”,一经组合,就会齐奏出推进祖国四化建设的昂奋进行曲。(二)
长期以来,这个所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比较分散,有些项目成了长时间不能结题的“胡子工程”。怎样通过改革对应用课题和基础课题的管理,确保这两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有一个良性循环呢?这个所又制订了《课题分级管理试行办法》,十五项以国民经济中重大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在三五年内可能产生巨大效益的重点课题,理所当然地被列为一级课题,享受到“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优先保证”的最佳待遇;三十八项在近期内也可能产生明显效益的课题被列为二级课题,由所里“给予必要的支持”。
这一招,打破了过去所有课题同等对待的“大锅饭”局面。一些“高、精、尖”项目吃了点“小灶”,研究工作比以前顺当多了。锗—磷—硅系长波长四次群多模光纤的研制,是国家下达的重点课题。所里抽调了将近一半的机电、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力量给予增援,在器材、原材料等方面也一路“绿灯”。结果这项任务提前一年半完成,主要指标达八十年代初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这个光纤新品种目前已用于卫星通讯和海底通讯等。
纵向合同制的推行,也是一剂保证科研质量和进度的良方。在第一研究室里,一块块晶莹透明的大尺寸锗酸铋单晶引人注目。负责这项课题的副研究员何崇藩告诉记者,1983年5月,当他在国家攻关合同上落笔签字时,全组科研人员都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要想尽办法,如期拿出这种可以广泛用于高能物理等领域的新型闪烁材料!
这是一场韧性的战斗!每炉晶体生长周期比较长,他们轮流通宵达旦地工作。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们提前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为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提供了锗酸铋单晶。在不少发达国家竞相研制的激烈角逐中,这个所的晶体不论是能量分辨和荧光效率,还是晶体长度,都名列榜首。负责西欧核子中心的丁肇中教授赞扬说:“中国人不要把自己小看了,事实上,中国有些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是领先的,上海硅酸盐所的锗酸铋晶体就是一个例子!”如今,这项重要成果不仅荣获国家攻关成果奖,而且接受了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订货。(三)
改革的热流,在“上硅”大院里奔涌。
所长负责制出台了,所长有了科研、行政的指挥权,各种决策的节奏变得快了;
干部岗位责任制出台了,该奖则奖,当罚则罚,办事效率高了;
组、室经济核算制出台了,大家花钱都掂份量、讲效益了;
后勤承包合同制出台了,膳食科、汽车队等部门的服务态度好转了。
这个所的领导说得好,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配套进行,否则就缺乏生命力。凭着这种远见卓识,他们的改革步伐一刻也没有停!
1985年春天,所里决定实行聘任合同制,让科技人员有领导地按课题自由组合。消息一传出,有人就议论:“人家在所里干了大半辈子,总不能赶人走吧!”谁知领导真的铁了心:“聘,一定要聘!人才管理‘死水一潭’的局面不打破,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
试点选择在第五研究室。一次次,所科技处长、人事处长等来到五室,同室主任符锡仁他们挨个分析情况,确定了六项重要课题。室主任聘任了六名课题组长后宣布:三天之内,全室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报名,可以参加本室某项课题,也可投奔其它研究室或所外单位;课题组长有权选择报名者。结果是,五十多人中有八人未被组合。五室的经验被推广到全所。经过几个月的层层聘任,全所有五十多人没有被组合,在所内外流动。
这项改革虽然难度大,但对科研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大。有的研究室原来人才过于集中,经过聘任,人员结构开始趋向合理了。被授予聘书的人,工作更加勤奋,成果层出不穷。1985年,全所取得的成果是近年来较多的一年。改革的步步深入,改革这把打开科学迷宫的“金钥匙”,愈加熠熠生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