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特区如何实现创汇农业?——访深圳市副市长李广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3
第2版()
专栏:

特区如何实现创汇农业?
——访深圳市副市长李广镇
本报记者 陈满正
对深圳特区,人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城市建设快,二是工业发展速度高。那么,它的农业生产发展怎样呢?不久前,我访问了深圳副市长李广镇同志。
李广镇说,特区建立前,这里是宝安县。那时,这个县工业很少,农业落后,大批人口外流,大片土地丢荒,农民生活较苦。
1980年成立深圳特区后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基础工程建设,发展工业,大批建筑队伍涌进深圳,造成农副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物价上涨。市委和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提出农业的发展“首先为特区建设服务,同时为出口服务”的方针,经过五年努力,到1985年农副产品不仅能满足特区市场的需求,还可大量出口香港。
特区鲜活出口产品增长所以这样快,原因在哪里?老李说,主要是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几年来,深圳市始终坚持开放、坚持改革的方针。在农村,我们较早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较早地开始了调整农业布局,改革统购派购制度。从1980年开始,我们按市场需求,五年减少水田和耕地面积二十万亩,用于养鱼、种菜、种果、种花,与此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家禽业、海水养殖业,使特区农业逐步走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广泛开展外引内联,五年中与外商签定农牧合同二百五十多项,引进外资两亿多港元,与内地联合办企业一百多项,引进内资五千多万元;推行集约化经营,逐步建立起贸工农产供销服务体系。
经过五年努力,深圳市已初步建成了规模较大、商品率较高、产品质量较好的鲜活商品基地。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精美优质的出口品种还不够多,不少大路货质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食品加工、保鲜、包装还比较落后,制约着我们扩大农副产品的出口。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今年我们要认真抓好“两个转变”,即以低档、大路货为主向优质精美、品种多样化产品转变;以分散家庭生产为主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满足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要求。落实“三大措施”,即从资金、技术方面支援农业,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加强外引内联,促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流通体制,拓展海外市场,使供港鲜活产品“南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