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略论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3
第5版()
专栏:问题研究

略论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改革
山东省教育厅 田建国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带有全局性的基本建设,它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建立合理专业结构,对于人才的合理使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衡量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是专业结构是否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只重视理工科专业建设,忽视发展文、法、商、经专业,造成科类比例严重失调。在工科各类专业中,偏重于重工业,忽视食品工业、轻工业、土木建筑等专业;农科内部,种植、养殖类专业多,多种经营、产品加工贮藏、综合利用、为商品经济服务的专业少;现有文科中,文、史、哲等大文科专业脱离实际,应用文科专业比重过小。对于这种不合理的专业设置结构,在“七五”期间,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整改革,使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品种和规格上与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要使专业建设适应国民经济技术改造需要。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是加速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我国目前技术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改造的任务较重。以山东省为例,据对全省十四个行业的五十四万台设备调查,属于四五十年代水平的占77%,属于六十年代水平的占19%,属于七八十年代水平的仅占4%。产品质量差,品种少,档次低,缺乏竞争能力。全省一万八千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达到国际标准的仅占2.6%;工业品出口收汇总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6%;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国民经济技术改造迫切需要我们顺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能够逐步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因此,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不但应把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通用性专业作为重点,而且也要注意设置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二、要适应产业结构变革需要。本世纪内,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整个产业结构向“轻型化”、“软化”的趋势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比重中,工、商、建、运、服等乡镇企业有较大增长,沿海地区将形成“贸工农”型的产业结构。工业逐步形成轻重工业全面发展和以优势行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预计到本世纪末,食品、轻工、外贸、建材、化工、能源及旅游等部门将成为全国产值最大的优势行业,电子工业和新兴工业也将迅速发展成重要产业部门。根据这一趋势,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改革一定要适应未来产业结构。不但要创办为改造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人才的专业,而且要加速发展为第三、第四产业提供人才的专业。
三、要适应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总任务。我们应当从这个目标出发,根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趋势,来具体研究文科专业调整改革。过去国家没有对干部提出专业化、知识化要求,社会科学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高校一般按文、史、哲、经、法等一些基础学科设置专业,与新时期新型干部的素质结构和社会科学人才的规格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在调整文科的专业设置时要充分发挥文科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基础学科,积极发展应用文科。
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改革,主要包括新建专业和老专业的改造提高。新建专业,是有计划地加快培养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有科学的人才预测。1983年我省高校普遍开展了专业对口、用人部门调查和毕业生跟综调查,提出新建一百五十多个专业。为了对此进一步提供科学依据,1984年又对全省五十六个厅局系统进行了人才需求预测,基本上弄清了我省今后新建专业的方向。通过调查分析,我省提出七五期间专业发展的规划,计划增加一百多个新专业。其次,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但要把新建专业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考虑,而且还要放到整个教育发展规划中去研究,妥善处理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中专之间的关系,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安排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及成人高校的专业发展建设,避免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的浪费现象。
改造老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改革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认为应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性。我国目前专业设置服务面较窄。如工业自动化专业分成冶金、石油、建筑、建材、煤矿等几十种;机械专业分成纺织机械、轻工机械、化工机械、海洋机械、农业机械等几十种。因此,老专业改造应从拓宽专业知识面入手。拓宽的重点要放在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上,这不但是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要求,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知识资源的要求。这方面许多院校已作了有益尝试。山东海洋学院将海水养殖专业拓宽为水产养殖,增加淡水养殖的知识,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在拓宽专业面的基础上,还可分离出一些新的专业。近两年来,山东工业大学机械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山东农业大学农经系农村金融专业,园艺系绿化专业,山东大学法律系的经济法专业等都是在具备了基础课条件后新增设的。
二、在改造老专业中要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层次与规格。正确处理好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各层次的业务规格关系,明确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
三、改造老校原有专业设置结构,建立合理专业群体,促进学校朝多科性综合性方向发展。首先,单科性院校要向多科性院校发展。山东纺织工学院在纺织类工科基础上,近年来逐步增设了纺织管理工程、工业外贸、工业财会、服装设计、经济法等新专业学科。其次,多科性的工农业大学和文理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我省去年新建的烟台大学、青岛大学都是包括理、工、管、文等学科的新型综合大学。
四、为了保证专业调整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进一步克服现行领导管理体制的弊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部委、省市、中心城市三级领导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可以较充分地发挥各业务部委和地方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做好某些专业的人才预测,有利于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限制了某些专业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影响了一些业务范围较窄的专业放宽口径,造成了一些专业不必要的重复设置。为了克服现行领导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第一,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大力提倡各业务部门、各省、市之间联合办学,委托招生,订立合同,互相资助,努力改变专业设置上的“小而全”和口径过窄的不合理状况,充分发挥现有专业的潜力。第二,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专业设置的权限,完善审批制度。1984年专科专业的审批权下放到部委和省市后,我省审批了四十多个专科专业,相当于省属院校专业总数的八分之一,这批专科专业的建立,对于理顺高教内部关系,搞活学校,培养地方急需的“短、平、快”人才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