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尚雅合群 随流不俗——祝贺中国昆剧研究会成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4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尚雅合群 随流不俗
——祝贺中国昆剧研究会成立
林默涵
由首都一些社会热心人士和文艺界同志发起,经过半年多的积极筹备,“中国昆剧研究会”终于在本月15日正式成立了。不久前,文化部也成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打算对昆剧艺术采取特殊保护政策。这是十分值得庆贺的事情。
昆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明代中叶到清初的一、二百年内,是昆剧的鼎盛时期,曾经产生过许多杰出的作品,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传世之作。昆剧音乐继承了唐宋大曲、宋词、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我国古代音乐和当时的民歌小曲,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至今不少剧种和民族音乐中还保留着许多昆剧的曲牌和声腔。它的一些保留剧目(特别是传统折子戏),长期不断演出,积累和传下了精湛的、丰富的表演艺术精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表演体系。昆剧在文学、音乐和表演上的这些成就,使它成为我国民族戏曲的代表剧种。它对稍后产生的众多兄弟剧种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现存的绝大部分戏曲剧种,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昆剧的滋养。
然而,这样一个历史长、影响大、成就高的剧种,近一、二百年来,却渐趋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经奄奄一息。建国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出现了誉满全国的《十五贯》,昆剧才又重放光辉,真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它获得了新生。
昆剧发展史上的中道衰落,其原因除了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之外,其本身也存在由于格律、程式严谨,易于陷进凝固、保守的倾向;兄弟剧种大量地从昆剧汲取养料,振翅飞翔,而昆剧自己却老大自封,长期停滞不前;加上曲文深奥难懂,难于做到雅俗共赏,因此,当梆子、京剧等花部诸腔兴起之日,称作雅部的昆剧就“曲高和寡”,被夺走了广大观众。
尽管如此,昆剧长期衰而不亡,虽奄奄一息而终不咽气,这个事实,又表明这一剧种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幽婉雅致的曲调,深刻、含蓄而优美的表演,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如《牡丹亭》、《烂柯山·痴梦》等剧的艺术感染力,是其它剧种无法代替的。
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有两类:一类是有“形”的,如文学作品、剧本、书画、雕塑、建筑物等等,这种有“形”的遗产,只要照原样保管好,就能流传下去;另一类,如戏曲、舞蹈的表演艺术,音乐的歌唱和演奏艺术,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技艺等等,却是存在于艺术家身上,要靠艺术家的头脑、躯体、手足、眼睛、咽喉等等来保存、表现、传达和发展的,如果没有一代一代艺术家去学习、继承、保存下来,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提高、发展,就会衰退或绝迹。所以,对于后一类文化艺术遗产,应该引起我们加倍的重视,决不能让它失传,因为那样是对不起前人,也对不起后代的。
我们提倡振兴昆剧,正是为了抢救、保存、继承、发展这一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
当前,在执行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正确政策方针下,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文艺和思想不可避免地会趁机进入,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也会抬头,提倡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抵制盲目崇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昆剧研究会的任务中有一条,要在大学里、特别是文科学生中,普及戏曲知识,使他们能欣赏祖国的优秀戏曲艺术,这确是一项重要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昆剧已逐渐为外国观众所理解和欣赏。去年江苏省昆剧院曾被邀到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有一个国家的报纸评论说:我们的社会是很肮脏的,昆剧《牡丹亭》中的人物和故事,却给了我们纯洁的艺术享受。的确,大多数人总是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牡丹亭》中青年男女对梦中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死靡他的精神,不能不使人深深感动。所以,如何把我们优美的戏曲艺术有计划地介绍给外国观众(不能只搞商业性演出),这也是昆剧研究会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总之,我们提倡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不是要抱残守缺,迷恋“国粹”,而是要使它能为更多观众所欣赏,以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阿甲同志给北方昆曲剧院的题字中说:“尚雅合群,阳春白雪;随流不俗,下里巴人。”我觉得,这几句话很好,愿中国昆剧研究会能有助于昆剧界实现这个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