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多一些“棒槌”才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4
第8版()
专栏:

多一些“棒槌”才好
郭振一
记得在工厂工作期间,主管会计有个外号,叫“棒槌”,意思是说他又直又硬,总是同一些不讲原则,慷公家之慨的人格格不入,配合不来。时间长了,外号叫响了,这位会计也颇有些“阿Q”味,不仅叫“棒槌”不爱听,就连别人说“棍”、“杆”、“硬”之类也犯疑惑了。但无论如何,“棒槌”劲丝毫不减,反倒愈加“棒槌”了。后来听说,还有不少的会计有这个“雅号”。
“棒槌”是我们这里的方言,硬眼子、说直理、死心眼之类的代名词。又直又硬,“棒槌”是也。这样的同志,会计行里有,其它行里也有。对于会计来说,执行财务会计制度严格,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对于其他同志,也大体如此。在社会上,“棒槌”的名声可说是不怎么好,处境也未必佳。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同志,就是因为这一点,终于被调离了会计岗位。然而,正是这些“棒槌”,成了“现代中国的脊梁”,他们是“好管家”、“铁面人”,在这些同志身上,真实地体现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们挽回了将要给党和人民造成的损失,也挽救了很多同志。而那些以权谋私成风的部门缺少的就是这种顶门的“棒槌”。
社会上有的事情是不尽正常的。刚正不阿的人可能会四处碰壁,投机取巧的却路路皆通。与“棒槌”相对的,是“圆滑”,八面玲珑,巧言令色,那是颇受某些上司赏识的。如此一来,“棒槌”成了不得志的人,工作上处境艰难,交往中亦显孤立。前不久报上曾报道一件事,主要领导排挤、报复本单位财务负责人,读后感受很深。一个要以权谋私,一个要坚持原则,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久而久之,结了怨,形成了对立面。但上级和党组织终于给这位会计做主了,处理了那位领导,伸张了“棒槌”的正气,使世人欢欣鼓舞,也让“棒槌”同志们扬眉吐气。
“棒槌”好固然好,然而勇于作“棒槌”的却少,认真做起来更难。因为说不定是要吃亏的。便宜得不到,好处捞不着,上下左右有阻力,穿小鞋的、泼冷水的、使白眼的,全都上来了。这样的同志不吃香,似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他们被人看作“死性”、“洋眼”的同时,那些善于用原则做买卖的人却被认为是“老练”、“灵活”。我想,践踏了党纪国法的人中,恐怕也有这一类人吧。要纠正这股风气先得端正党风。党风正,民风亦正,就会邪不压正,人人以“正”为荣,以“不正”为耻。把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条例、法令等视为自己的天职,人人遵章守纪、遵纪守法,长此以往,也就自然蔚成风气。一旦党风和社会风气都实现了根本的好转,那么“棒槌精神”就会为社会所称赞,“棒槌”这种“外号”,也就变成“雅号”、“美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