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谁有远见谁养牛”——周口地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5
第3版()
专栏:

“谁有远见谁养牛”
——周口地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 赵德润 范光华
在豫东平原上的周口地区,许多村头的墙壁上醒目地写着:“谁有远见谁养牛”,“农业是立家之本,畜牧是起家之路,加工是发家之道”;交易市场上,滚瓜溜圆的黄牛,咩咩欢叫的槐山羊,体肥毛丰的鸡鸭鹅兔,白花花的鲜蛋,令人目不暇接;四通八达的公路上,运输黄牛和肉、奶、蛋、毛、皮及其加工制品的车辆络绎不绝。
周口地区的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确实变了:1985年,全区以牛为主的大牲畜存栏达一百三十多万头,占全省大牲畜总数的六分之一;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6.7%。五年前,全地区从外地购进的大牲畜占总头数的63%;1985年,向社会提供的大牲畜却占全区总头数的70%以上。这一进一出,标志着周口地区的畜牧业正由小农经济的副业生产转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依托种植业发展畜牧业
周口地区是典型的平原农区,既无荒山,又无天然牧场,人均仅有一亩半耕地。畜牧业生产能不能大发展?一位畜牧工作者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全区一千一百万亩小麦,去掉麦穗,就是一个十分壮观的大草原。”他算了一笔账:全地区每年可产六十五亿斤麦秸,加上百亿斤秋作物秸秆、树叶和几十万亩荒滩、沟河旁的零星草场,还有以玉米、大豆为主的近三十亿斤余粮和二十五亿斤糠麸、饼粕、糟渣,可作畜禽的饲料,这是任何同样面积的山区或牧区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探索农区发展畜牧业的途径,周口地区还费了一番周折呢!起初,他们曾设想过由地县建一批较大的畜牧场,也曾试行过以专业大户为主。但由于在良种供应、饲料加工、疾病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工作跟不上,加上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在短期内难于普及,许多畜牧场经营并不景气,不少饲养大户也是“头年热,二年凉,三年以后想改行”。周口地委和行署从中受到启示:在现有条件下,不能盲目发展饲养大户,饲养规模要适度,目前的重点应放在花大力气抓好千家万户的畜牧业;同时,也要积极为饲养专业户提供配种、饲料、防疫等各项社会服务,为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创造条件。
记者在扶沟县汴岗乡刘桥村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院内拴着少则二三头,多则五六头黄牛的喜人景象。当问到全村有多少大牲畜时,村党支部书记张石头笑着说:“现在是‘户自为战’,今年这户添一头,明天那户又卖一头,牲畜头数谁也说不很准。”他扳着手指算了算:全村二百五十户,去年增加牛犊一百五十多头,卖出商品牛三百多头,到年底还有八百五十头,平均每户三四头。县畜牧局的同志补充说:“这个村去年畜牧业的总收入达六十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人均收入九百多元,成了靠畜牧业致富的典型。
多层次加工增值的新趋势
近几年,从周口地区运出的大牲畜,每年多达十几万头。一些有眼光的农民,看到群众生活提高,市场上各类肉食的销量越来越大,便纷纷搞起畜产品加工业,把单纯向外供活畜变成同时供肉和皮,不少地方进而把肉制成肉干、香肠或罐头,把皮张加工成各种皮革制品,把骨头制成骨粉或骨胶,把毛纺织成毛呢及其它制品,把鲜奶加工成炼乳、奶粉等等,实现一道加工一层利。畜牧业发展较快的沈丘县,近两年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九十一家,产品达一百多种,生产的毛呢、皮革制品、肉松、牛肉干、罐头等产品,在全国许多城市十分畅销,有的产品还远销国外。
在周口地区,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对农民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自办、联办的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而农民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后,原来握锄把、牵牲口的手就变得灵巧了,制作出各式各样精美的产品。沈丘县邢庄乡曹楼村陈子敬等三户农民就是这样。他们1984年联合办起皮革制品厂生产皮夹克,当年就创产值三十万元。1985年,他们引进新技术,又集资四十万元,购买了先进的皮革加工设备,由原来的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生产,产品在东北等地供不应求,年底完成产值八十多万元。活生生的事实使农民懂得一个道理:畜产品就地多层次加工增值,是走向富裕的新路,人人能学,村村能做,做了就见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