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农民教育家”——王国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5
第4版()
专栏:

“农民教育家”——王国珍
秦杰民 刘人蓬
宽敞、明亮的教室,臻于完善的教学设施,镶嵌着彩色马赛克的雨廊……在山村见到这样的学校,确实让人兴奋。然而,更使人赞叹的,还是村党支部书记王国珍办教育的远见卓识。
王国珍年近花甲,我们一见他,就开门见山地问:
“你们建这幢学校大楼,花了八十多万元。这样做,村里人都赞成吗?有没有人认为这是加重农民负担呢?”
王国珍听后,爽朗地笑了:“负担是负担,不过这个帐要看怎么算。别人如何认识咱不管,咱东房身人把这个帐算得透明白,只怕这事干晚了,要吃大亏。”
辽宁省海城市东房身村的农民,这几年在万亩荒山上栽果树二十二万棵。望着满山郁郁葱葱的树,王国珍反而更费心思了:栽树,是为了让它结果、成材,可怎样才能多结果、快成材?没有别的诀窍,只有掌握科学技术。现实的情况使他感触很深,同样一棵树,让不大懂技术的人管,只能结几十斤果;而让受过专门培训的技术员管,就能结一百几十斤;如果有农艺师水平的人指导,结二百斤也不费劲。就算一棵树差上百八十斤,那二十二万棵呢?
王国珍给我们讲述了办学的“三步曲”。
村里先是办起果树班,从外地请老师讲课。可是,请人讲课,需长途跋涉,耗费大不说,学习也没有保证。这第一个办法不行。
接着,王国珍想出了一招:送出去,请学校代培。经呼吁奔走,省内几所大、中专院校毅然相助。他们从村里选拔一批高中毕业生,送出去学习。本村可送的苗子没有了,就在报上登广告,从外地招聘。这一招还真灵验。全国各地应聘的信,雪片似地飞向东房身。村干部从中挑选了十七名,送到大、中专院校学习。他们有的学林果,有的学轻工,有的学管理,有的学师范。虽然花费二十多万元,但这笔钱没白花。现在,已有十几人学完回村,成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骨干。
随着生产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迅速发展,村里在抓好现有林、果、粮和村办工业外,还要做水果罐头,造啤酒,一个采用矿泉水年产三万吨的啤酒厂已动工兴建。百业待兴,需要多少人才!村干部开始感到,送出去这种办法不解渴了。全村劳动力的素质,都要来个大提高,不自己办学,行吗?
王国珍介绍到这里,被人找出去了。村委会副主任黄兴月接着说:“老王多次召开党员和群众大会,用正反事例说明办教育的重要。在村里,提起抬发动机上天津和日本老头种水稻的事,许多人都知道。”
“怎么还抬发动机上天津?”
黄兴月忍不住笑了,“前些年,村里买的‘红旗’100推土机的发动机坏了,驾驶员只念过三年书,怎么也找不出毛病,村里又急用,只好用两个人把整个发动机带到天津的生产厂家。人家一看,不过坏了几个小零件,换上就好了,让人家好顿笑话……”
正说到日本老头种水稻的故事,王国珍回来了。他指着墙上镜框中的彩色照片说:“这就是日本富山县的那位老农。”前年,老王去日本考察农业生产情况。那位日本老农一个人种五十亩水稻,全部采用科学种田,实行机械化,每年劳动日并不多,年收入一千多万日元,家有三台轿车。那里农民的文化水平,最低的是高中,不少人上过大学。王国珍回来一讲,群众真眼热,不少人感慨地说:“下力气办好学校吧,就是有金山银山在眼前,没有人才也打不开!”
为了办好学校,王国珍先后三次请鞍山教育界的名流来出谋划策。他们规划的第一步,是办好中小学,第二步办好中等技术学校,九十年代办大专班。目前,东房身村已吸引一批水平较高的教师前来落户。那一幢幢漂亮、幽雅的小楼,是专为应聘教师建的,有的已住进了人。
去年7月,著名教育家董纯才来这里参观,看到山村有这样好的学校,非常高兴。他和王国珍作过一次长谈,董老称赞说:“你真是个农民教育家。我国农民都象你这样,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