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坚持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的方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6
第3版()
专栏:

坚持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的方向
本报评论员
近年来,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进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权限,减少了分配工作的中间环节,调动了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性,给整个工作带来了生机。今年的毕业生分配工作即将开始。今年的工作重点是统一思想,坚持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把工作做细、做好。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有计划培养的。在当前专业人才缺乏、供求矛盾突出、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国家对毕业生的就业加强宏观管理,实行计划分配,仍然是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确保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充实边远地区和薄弱部门的力量,有利于改善专业人才分布过于悬殊的不合理状况,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这正是实行改革的目的,也是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那种把执行计划同实行改革对立起来,认为既然要改革,就不必再讲计划,主张国家不作任何控制,全部由学校自行分配,或者由学生自找工作,显然是不对的。它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也不符合我国国情。
高等学校设置的专业种类繁多,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各不相同,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又有各自的特色;毕业生的素质、特长、志趣也互有差异;遍布全国的用人单位需求情况千差万别。对于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如果只由少数人制订无所不包的统一分配计划,把大学生当成同一规格的“标准件”任意调拨,计划统得死死的,必然会脱离实际,束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毕业生应有的作用,妨碍毕业生分配改革的健康发展。
上述两方面情况,决定了对于毕业生的分配,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须在微观上进一步搞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宏观上管住了,管好了,微观上才能活而不乱;同样,只有微观上放活了,才能保证宏观计划的实施。具体说来,国家对毕业生的分配有一个总体计划,列出分部门、分省市区、分学校的总的控制指标,至于千千万万个不同情况的毕业生,究竟到哪个单位最合适,可以放手让学校与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供需见面的办法,逐一加以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国家制订的计划不尽切合实际,还可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充分协商,作适当的修订,使之臻于完善。这样,既体现了改革的精神,也维护了计划的严肃性;既能适当照顾社会需要,又可以激发各个方面的活力,加重各个方面的责任。遵循这个路子,毕业生分配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