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高层次科研生产联合大有可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28
第3版()
专栏:述评

高层次科研生产联合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肖关根
七十年代末,大型化工联合企业——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投产初期,中国科学院在沪的一些研究所即开始了同该厂的科技合作。1984年7月,中科院上海分院与该厂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书》,提出了第一批合作课题六十二项,现在已有十二项落实,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中科院的各研究所是我国科研队伍中的“国家队”,大型骨干企业是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实践证明,这两支队伍在高层次上进行的科技合作,是大有可为的。
他们合作的课题,技术起点高,难度大,要花大力气,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然而这些合作课题一旦取得成果,其水平通常是属于世界先进水平,或者是填补国内空白的。受益的不只是某个企业,对整个行业以至全国都会有影响。研究所通过这种科技合作,有机会了解和掌握世界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而提高自己研究、开发的起点。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化工一厂合作,采用“蒸气热网管道保温技术”,成功地改造了近万米热网管道,使管道隔热效率提高到97%,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每年可节约用油近千吨。他们联合研究开发十一点五吨乙烯裂解炉高温保温技术,已初步成功,取得了相对节能45%的可喜成绩。据有关专家推算,全国的热网管道和工业窑炉由于保温性差,每年损失的能量相当于三千万至四千万吨原煤。上述两项合作成果如能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科技成果要成熟、配套,这是高层次科技合作的另一个特点。乙烯裂解炉是全厂生产的“龙头”,原油通过它裂解成各种化工原料供各个分厂使用。引进的裂解炉运行两年,炉管弯管普遍受腐蚀变薄,以至开裂喷火。外国专家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化工一厂委托上海冶金研究所查明原因,提出对策,研制新的炉管弯管材料,提供专用焊条。这样四位一体的配套任务,上海冶金所金属腐蚀研究室是第一次遇到,科技人员到现场调查分析,判明弯管腐蚀是因原油含硫过高引起硫化一氧化造成的,提出了控制原油含硫量和使用抗硫腐蚀新材料两项对策。厂方接受建议后,研制了三种比进口材料抗硫腐蚀强的炉管新材料,并在有关单位协作下试制成炉管焊接用的特殊焊条。在乙烯裂解炉上第一次用上的国产弯管,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六年,仍然很好。上海冶金所还把这项成果扩展到全国乙烯行业和化肥行业,在国内研究中起了很好的先导作用。
高层次科技合作的开展,标志大型企业开始作为大主顾进入技术市场,这对进一步繁荣技术市场、促进科技体制的改革,都会产生大的影响。大型企业进入技术市场后,就对高技术商品提出了需求,而且数量比较大,给研究所造成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压力。上海冶金所金属腐蚀研究室,在1979年到1985年,就为上海石化总厂提供五项比较重大的先进技术,有的是首次应市,有的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经济效益都很大。这个研究室的科研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科研单位与大企业高层次的科技合作,是不太容易实现的。就上海来说,两家能共患难、不能同欢乐的情况不少。不过,上海石化总厂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合作是成功的,双方是满意的。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做到了以下三点:
首先,双方都有真诚合作的愿望并付诸行动。石化总厂建厂开始就明确一个原则:国内的科研成果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外水平时,就优先采用国内的,还提出要当国内成果的“开明用户”,把科研单位作为自己“可靠的后盾”。
其次,选准合作课题。这种课题,既是企业急需的,又应该是研究所有技术储备和优势的。保温材料、金属防腐蚀正是上海硅酸盐所和冶金所专长的技术,所以很快就能取得成果。
第三,科研单位要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重视一些耗力大、近期效益不明显,但对国家有较大效益的项目。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石化总厂等单位合作开发乙烯裂解后的副产品碳五,制取了一种新一代农药,但要到1988年左右才能正式试车投产,形成效益。他们为了开拓我国高效低毒农药新产品,困难再大、得益再少也干。双方认为扶植乡镇企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发“短平快”的项目是必要的,而如果偏重技术开发的眼前利益,则是一种近视的观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