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由局部试验走向全面铺开——探索中的苏联工业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2
第7版()
专栏:

由局部试验走向全面铺开
——探索中的苏联工业改革
周象光
不久前举行的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这是解决苏联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苏联工业规模很大,实力雄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改革的成败,必将直接影响整个经济改革的进程。
苏联经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来已久,正如戈尔巴乔夫所说,“目前的生产关系形式、经营和管理体系是在经济粗放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它们渐渐地过时了,开始丧失刺激作用,而某些东西已变成了障碍”。早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就曾试图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曾推行过“新经济体制”。这些改革尝试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却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而中途停了下来。有鉴于此,戈尔巴乔夫提出,在改革的“实际行动中要目标明确和坚定”,因为“改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时间和坚决的努力”,而且,“改革既已开始,就不能半途而废”。
目前苏联部分工业企业正在进行的改革试验,是根据安得罗波夫就任总书记时制定的《关于扩大工业生产联合公司(企业)在计划工作和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加强其对工作成果所负责任的补充措施》进行的。1984年1月,改革首先在五个工业部所属系统中开始试行。经过一年实践,从1985年1月起,又扩大到二十六个工业部的两千五百多家企业。同年8月,通过了《关于广泛推广新的经营方法和加强科技进步的作用的决定》。今年又进一步向机械、轻工、食品、肉奶加工和地方工业部门以及渔业和服务行业全面推广。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工业部门根据各自的特点另行制定了新的经营办法,并开始试行。根据计划规定,其它工业部门也限期在1987年1月1日之前改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这表明,苏联的工业改革已从局部试验转向全面推广。
试验的目的,在于探索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科技进步和加速生产集约化进程的办法,主要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对经营成果的责任,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采取的措施有:减少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指标,用稳定的经济定额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把企业按期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列为评价企业活动的主要依据,完成合同的好坏直接影响物质鼓励基金的增减;企业内部实行集体承包制,工资基金增长额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营的最终成果而浮动,国家不规定企业的职工人数。
据苏联报刊报道,两年多来的试验已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刺激了企业和劳动集体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企业根据合同完成产品销售任务的情况有明显好转。这有利于改善经济平衡和保证生产物资的及时供应。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提高,进行试验的企业的生产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苏联经济学家在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时指出,这是由于“实行了感觉得到的刺激”。例如,根据新的经营办法,企业如果全部完成合同规定的供货任务,物质鼓励基金就可增加15%,反之,每完不成供货计划的1%,物质鼓励基金就减少3%。其次,在劳动集体内部实行集体承包制,使生产的每一环节都与合同任务相连,作业队的奖金额取决于成品或供最后组装用的半成品的供应状况。由于基础工资随着产量的增长而增加,这就促使作业队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还把生产次品所造成的损失同鼓励基金挂钩。因质量问题被退货时,每退回总产量的1%,物质鼓励基金就减少5%。
但是,试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阻力。苏联报刊认为,试验没有在加速科技进步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主管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改变得缓慢”,因为,“不是所有的干部都摆脱了惰性、老的格式和忠于粗放经营的做法”。对此,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指出,“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中央经济机关,首先是对苏联国家计委工作的改组”。大会决定,中央经济机关要摆脱日常事务,把精力集中到有关科技进步战略等重大问题上,提高经济工作的总水平,以保障社会对产品的需求。
苏联是个大国,家大业大,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已沿袭了漫长年月,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并非易事,许多问题尚在探索阶段,因此,改革如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必将引起世人普遍的注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