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王安忆的打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2
第8版()
专栏:文坛风景线

王安忆的打算
刘卫星
王安忆离开上海,去淮北农村插队的那天,恰巧是她十六岁生日。那是1969年孟秋,她刚刚初中毕业。听她母亲茹志鹃讲:“安忆当时什么也不懂,睁大着一双眼睛看世界。我对她说‘那儿没有吃的’,她眨眨眼睛,仰起脖子问我‘那吃什么呀?’‘吃珍珠米面’,‘那很好吃呀’。她以为,珍珠米就是夏天吃的鲜苞米,一粒儿、一粒儿,甜甜的……”
自从1980年,随着她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而步入文坛以来,王安忆又发表了一系列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长、中、短篇小说。她的作品前后风格变化显著,不断追求新的突破。
王安忆在很多方面很象她的母亲茹志鹃。母女俩都没有高深的学历,但又都很有才华,气质也很相近。只是母亲写起来很慢、很苦,而女儿却写得很快,很轻松。王安忆感到写作是件愉快的事儿,那么苦就不写了。所以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写八九万字,而且,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她都要亲自“爬格子”抄写。
去年年底我去上海,登门拜访了她。敲开她的家门,一个女孩子正在洗衣服,我猜想,这可能是王安忆家的小褓姆吧。没想到,她居然就是主人,我差点儿没问她王安忆在不在家呢。再瞅瞅她卧室的摆设,书橱里没有巨著充栋,却摆满了小泥人、布娃娃、身着和服的日本“人形”等各种小工艺品。这位已经饱尝了“珍珠米面”甘苦的作家,在某些方面仍不失天真之气。看上去显得很平凡,和普通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但一谈到创作,作家所特有的机智、敏感立刻闪现在她的言谈、眉宇之间。刚刚还沉默微笑、客气的王安忆,顿时口若悬河地讲了起来:“别人说我的风格变化很快,其实,我的作品只有两大类,一类表现上海的,另一类就是描写淮河边上徐州农村的。我生活过的土地只有两块,上海、徐州。”我呢,只好重弹记者采访时必奏的老调:“你最近有哪些打算?”“我正在研究长篇小说,打算再写一部类似《六九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的长篇,还是写一个人,还是从一岁写到三十岁。”“你这样做是因为你还没有四十岁的经历吧?”她笑了,笑得很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