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让“百色”生辉——访全国人大代表、百色地委书记黄保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3
第5版()
专栏:

让“百色”生辉
——访全国人大代表、百色地委书记黄保尧
本报记者 郑盛丰
五十多岁的人了,谈起话来仍那么易动感情:“这次人代会,赵总理的报告和‘七五’计划草案,都强调要积极扶持老少边山地区。我们再不尽快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就是失职了!”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百色地委书记黄保尧,并不回避这一事实:地处桂西山区的百色地区,农民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山区与贫困,没有必然联系。山区落后,失误在人,不在山。”这位在少数民族山区工作近三十年的壮族干部,对此是有发言权的。百色地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人均山地多达十七亩,优势分明在山上,但长期却盲目推行“以粮为纲”,拚命毁林种粮,落得个水恶山穷,受到“老天爷”的无情惩罚:乐业县新化乡由于毁林开荒过度,植被惨遭破坏,洪水长驱直入,扑向乡镇所在地,冲走了办公桌,把许多农田变成一片黄沙!“你想,”黄保尧说,“这样与‘山老爷’对着干,能不贫困吗?”
正确的办法,是与“山老爷”顺着干。从实际出发,发挥山区优势,才能走向富足。如百色市大楞乡三相屯,二十五户,1983年全屯纯收入二十九万九千元,户均超万元。富从何来?从山上的四万八千株八角树上来!人们用十二个字来概括这里的景象:山常青、水常流、鸟常鸣、人常乐。类似的喜人景象,也出现在黄保尧来京开会前刚考察过的深山瑶寨。海拔一千七百米的田林县平洋屯,三十四户人家,山上抓钱,山下抓粮,去年人均收入六百二十五元,人均产粮八百五十三斤。这类事实,萌发并日益坚定了黄保尧的这一信念:优势在山上,出路在山上,一定要带领群众做好山上这篇文章!
黄保尧说,山上文章的总题目是:用五年时间建成百色地区十大土特产商品基地。这是百色地委和行署集思广益,在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绘就的脱贫致富蓝图。它的显著特点正是一个“山”字:一项是养,利用山区茂草发展菜牛;九项是种,全是有本地特色的亚热带经济作物,有芒果、大果山楂、刺梨、八角、油桐、田七、茶叶、用材林等。总面积约三百五十万亩,全地区人均一亩多。
黄保尧并不满足于此。他又提到百色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到既使他激动又催他发奋的这些事实:百色,是邓小平同志和张云逸同志当年领导百色起义的地方,在这里写下了中国革命的光辉一页;胡耀邦同志于1980年秋和今年春节,先后两次来百色视察,勉励有加。去年比五年前,百色地区工农业产值增加五成,人均收入翻一番,变化不小,但与飞速发展的形势比,毕竟还很不相称!面对这些,黄保尧很有感慨:“再不能白耗时光空悲切了!”他的追求是: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争取在“七五”中用事实回答:少数民族山区不姓“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