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燃我萤萤火 终生穷科技”——访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大教授陆毅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3
第5版()
专栏:

“燃我萤萤火 终生穷科技”
——访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大教授陆毅中
本报记者 孟西安
人大代表中有位三十八岁的教授。个头不高,近视镜下闪烁着一双明亮、聪慧的眼睛,说起话来,象奔流的溪水,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他就是全国青联常委、1980年回到祖国的西安交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陆毅中。
“我是回国后第二年定为教授职称的,那年我才三十三岁。”陆毅中爽直地说,“三十来岁当教授,人们可能觉得惊奇。其实,在我国五十年代初和目前美国,一点也不稀罕。”他认为,在国内比他水平高、贡献大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大有人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广阔天地,有着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问题是旧的科技教育体制和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的陈腐观念,往往埋没了人才,压制着人才的成长。拿交大来说吧,六十年代毕业的教师,只有不到1%的人当上了副教授,四十岁以下的教授仅我一人。对这些,必须进行改革。”谈到这里,陆毅中望了一眼窗外雨后明媚的春色,高兴地说,赵总理的“七五”计划报告,再次强调要把改革放在首位,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大大地增加了教育事业经费,这犹如春风化雨,给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带来了希望和生机。他说:“在国外,我总有一种寄人篱下,楚才晋用的压抑感。我是看到祖国急需人才而回国的,我盼望更多的青年后来居上,涌现更多的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教授!”
陆毅中出生于台湾,在台湾上过大学,当过讲师,1978年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1977年他与妻子胡春华回国观光,看到祖国建设急需人才,暗暗下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1980年,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背着父母,同妻子一起,毅然回到祖国。在西安交大,他带领助手起早贪黑、不顾疲劳地从事“疲劳与断裂”课题的研究,组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疲劳与断裂试验室”,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交流电位裂纹监测”试验手段。他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有关文集上发表了十多篇颇有见地的论文,鉴定通过了部级研究课题“汽轮机叶片钢的腐蚀与疲劳研究”,并带了七名研究生。他说:一个人的最大快乐不在于物质上的享受,而在于事业的成功和精神上的满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愿意吃苦受累,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他和妻子的名字有特殊的含义。“陆毅中”——反对“一中一台”,只有一个中国;“胡春华”——春天来到中华大地。他还诙谐地说:“1982年,我们添了个小宝宝,是陕西娃,起名叫陆晓华。”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这种“联系”,是不可分割的。1984年暑期,陆毅中夫妇到美国探亲。学校有些人猜测,他们八成后悔了,这回出国不会回来了。结果,陆毅中提前回了国。原来,到美国,他见了年迈的父母亲和岳父母,老人担心他们在国内受苦,流泪要把他们挽留在身边。他对老人说:“国内安定团结,不会再搞什么运动了,我们的心情是愉快的。”老人看到他俩满面春光,就放心让他们回国。陆毅中慷慨赋诗:“燃我萤萤火,终生穷科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