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求索不息 一丝不苟——记三位出席国际会议的中国专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4
第6版()
专栏:海外来鸿

求索不息 一丝不苟
——记三位出席国际会议的中国专家
邱光欣
年初,三位五十开外的中国专家先后从国内来日内瓦出席国际性技术会议。他们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赢得了与会其他国家的专家们的赞许,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
这三位专家中有两位是大连水面舰艇学院的金受琪、吴修垣。他们由我国红十字会派出,前来参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召开的海军专家技术会议。会议有十八个国家的专家和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机构的代表出席,讨论有关修改日内瓦第二公约(注:这是战争中给予海上的伤兵、病员和遇难者以人道主义待遇的国际公约)和第一议定书中若干技术性问题。讨论结果将提交今年10月份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审议。我国的这两位专家在1月13日至17日的会议期间,潜心工作,不敢稍懈。他们会上发言主动,会下交友活跃。他们的见解和建议,一些国家的专家认为“实际”、“可行”、“有启发性”。他们提出的关于医院船和其它医务船的雷达和水声识别方案,被列为会议最后报告的唯一附件。会议主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法律顾问高度评价他们的工作,说中国对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这两位专家是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自然感到兴奋和愉快。但笔者同他们交谈中,也了解到他们在这之前的一番艰苦。那是从去年9月底开始的,他们作为专家,自然专的是个人本行,而会议的十二个议题,许多超出了他们的专业范围,别人也无法给他们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然而,他们同我国其他的中年知识分子一样,有那么一般倔劲和傻劲,一旦受命,便一头扎进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找资料、查文件,研究情况,探讨问题。跑遍了国内各个有关部门和院校,拜访了北京、大连等处众多的法律和技术专家。“十一”没有休息,元旦没有休息,甚至在前来日内瓦的旅途上也没有放过向领航员求教的机会。正是经过这种求索不息、一丝不苟的努力,他们汇集了他人的智慧,形成为自己的见解,在国际会议上发挥了中国专家的作用。有位与会外国专家说,中国人聪明。他们却体会到,这聪明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
在这期间,笔者遇到的另一位从国内来日内瓦的专家是我国国家专利局的贺儒英。他是半导体方面的专家。精通德语和英语。他曾经参加过去年在日内瓦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给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产权组织召开“专家顾问会议”,又特意邀请他来。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要为拟定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布局设计保护法》的五个技术术语下定义。贺儒英对于会议的这些议题是比较熟悉的,参加国际会议也不是第一次。然而他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那种严肃认真态度同我国前两位专家一样。
他离京那天,正好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前夕。这是他爱子新丧后的第一个春节,老伴余痛未减,自己万里赴会,内心矛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事业心、责任感驱使他匆匆地收拾了几大本又重又厚的工具书和十分简单的衣物,叮咛嘱咐女儿要照顾好妈妈之后,便上了路。腊月三十,他在飞机上通宵未眠,埋头研读会议文件,送走了旧岁,到达日内瓦正好是大年初一的中午。紧接着初二那天,他拜会了产权组织的官员,初三一天,他关在屋子里草拟五个术语的定义。然后,连续两天开会,大年初六一早,便又拖着感冒未愈的身子回国了。这是一张来去匆匆的日程表,但他草拟的定义,受到重视,成为会议散发的唯一的书面建议。会议参照他的这份建议展开讨论,在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中,有两个定义基本上采用了他的措词。
竭尽菲薄之力,为伟大祖国争光,这是所有在国际场合露面的中国人的心愿。笔者遇见的这三位专家只是许许多多这样的同志中的几位。日内瓦是美丽的,瑞士是美丽的。即使在肃杀寒冷的冬天,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也常常构成一幅幅迷蒙飘渺的图画,美不胜收。然而他们并没有时间观光,即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会议结束时特意邀请金受琪、吴修垣二人游览蒙特利尔的雪峰,也只在拚搏之余才领略一二。(寄自日内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