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迟到的春天——访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女子学院院长余宝笙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6
第2版()
专栏:

迟到的春天
——访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女子学院院长余宝笙教授
本报记者 陈敏
去年,福建省办起了新中国第一所私立女子大学——华南女子学院。主持紧张、繁杂的建校筹备工作的,竟然是一位八十二高龄的老人——余宝笙教授。趁她来京出席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的机会,记者访问了她。
一所生气勃勃的女子高等学府
华南女子学院是一所新颖的学校。这里的专职教职员工很少,才二十五人。可是,他们从国内外请来了许多有成就的教授和专家。例如,担任儿童教育与咨询专科主任的是美籍华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刘永和博士,担任特区实用英语专科主任的是原福建师院外语系教授王纯慈,担任服装设计工程专科主任的是福州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服装研究所所长林仙。福建师大高分子研究所教授余宝笙博士自己,兼任营养与食品专科主任。在这里学习的一百六十八名学生,全部都是自费、走读,毕业后不包分配。但是,这里造就的妇女高级人才,不但要能适应福建改革、开放的需要,甚至还要能走向世界。拿这个学院的一位外籍教师的话来说:“‘华南’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成为全世界都想要的人才。”
使人最感兴趣的是,这里摒弃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学用一致”,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他们与当地有关单位合作办起了实验服装厂、实验幼儿园、实验餐厅等,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
华南女子学院吸引了许多有志的女青年。参加我国时装首次在巴黎展出的“迷你时装”设计者黄丽芳,去年正为筹办“丽芳时装中心”奔走,听到“华南”开设服装设计工程专科,不顾家庭阻挠,前来报考了。小黄说:“我渴望提高。”她盼望自己成为能用中国时装打入国际市场的世界第一流的设计师。
人才在成长,华南女子学院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余老的理想在实现。但是有谁知道,这是通过了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呵!
一颗炽热的自强自立的爱国心
余宝笙出身在福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莆田一所医院的院长,母亲思想进步。在母亲影响下,余宝笙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妇女。她在当时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学习一年半后,就只身到美国去留学。她原以为美国是个文化发达的开明之地。但是,当她跨入美国的高等学府后,受到的却是极度的冷遇、歧视。“哟,从‘东亚病夫’国度来的,也想拿硕士?”余宝笙觉得无限委屈、痛苦,但她抱定决心,要做一个有傲骨的中国人。她强咽苦涩的泪水,咬紧牙关,勤奋苦读,终于以哥伦比亚大学全校数一数二的优等生,第一个登台领取了化学硕士证书。学成归国,回母校执教。
她觉得,妇女所以地位低,中国所以总受欺侮,都与缺乏文化有关。她立志通过教育事业提高妇女的地位、中国的地位。执教七年后,她又第二次赴美留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她两年内学完了三年的课程,提前获得了博士学位。她的导师、国际生物化学权威麦卡隆教授想留她当助手,美国科学家荣誉学会又破格接纳她为会员,并授予她一把金钥匙。但卢沟桥事变发生了,祖国在生死存亡关头,余宝笙怀着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毅然乘坐最末一班轮船,回到已经烽火连天的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余宝笙回国后的二十多年中,她的才能始终不能很好施展,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好不容易盼来了全国解放。195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私立协和大学等校合并,成立了福建师范学院。周总理发来了大红聘书,聘请她担任福建师院的副教育长兼科学研究部主任兼化学系主任。她还被选为省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余宝笙高兴极了。但是好景不长,正当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教育事业的时候,反右派斗争开始了。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不被理解,反被认为是反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罪人”。之后,政治运动连年不断,一直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耽误又是二十年。
余宝笙同祖国一起,迎来了光辉璀璨的春天。虽然对余宝笙来说,春天来得太迟了,但却倍觉可贵。1979年,余宝笙被任命为福建师大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为了弥补多年来封闭状况下知识老化的不足,她不顾自己年迈,远涉重洋,去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美国和亲友相聚,胞妹搂住她,她最小的弟弟和亲友们都竭力挽留她,希望她在那里安度晚年。明尼苏达大学也提出邀请,为她提供最佳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她对海外的亲友们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学生在中国。”她象四十年前取得博士学位后那样,坚决回国了。
一颗心牵动了无数爱国的心
人贵相知。余宝笙在人生的道路中,深深地感到,象她那样怀着赤诚爱国之心的人,并不只她一个。许多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也同样思念自己的祖国。特别是校友们,相见后说话就很投机。余宝笙在美国的活动,使加拿大北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及附属中学校友会成立了,以后,香港、台北、新加坡、北京、上海的校友会,也相继成立。校友们的共同心愿,就是要为造就振兴中华的高级女子人才多出力。
华南女子学院从筹备一开始就得到党、政府和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当时福建的省委书记项南给予热情鼓励,省长、福州市长等及时拨来了建校基金。校友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贡献自己力量。这所女子大学就是由原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国内外校友集资二十万元兴办的。美籍华人刘永和博士,为了筹办这所学院,把自己积蓄的四十两黄金献出来,还为学院募集了奖学金。家住北京的校友刘美珍副教授,弃家不顾,赶到福建来挑起建校大梁。福建师大副校长陈钟英教授兼顾两头来担任华南女大副校长。刘美珍的父亲刘仰文,把福州市一幢房子献出来,作为学院的办学基地。老校友吴秀玉、许道锋自贴车费为“华南”琐事到处磨嘴皮,……她们都已年过花甲,本可悠闲隐退,安度晚年,如今却为了“华南”整日奔忙不息。
“华南”在余宝笙教授带领下,在各方支助下,教学楼去年5月1日破土动工,到10月18日举行开学典礼,不到半年就完成了。开学前夕,几位老校友还为清理房屋内外忙到半夜。
通过校友也取得了国际上热心教育的朋友的帮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三十年代曾在“华南”任教的力玛丽女士及两位已取得硕士学位的女大学生,闻讯欣喜异常,她们都已来到“华南”执鞭教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