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赵总理的客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6
第6版()
专栏:联邦德国通讯

赵总理的客人
本报记者 江建国
4月5日中午,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两位中年西德男子带领着十八名青年男女,兴致勃勃地登上中国民航飞往北京的飞机。他们不是普通的旅游者,而是赵总理邀请的客人。去年6月12日,赵紫阳总理访问波恩大学时,曾邀请二十名学习中文的师生在今年春暖花开时访华。现在,盼望已久的中国之行变成了现实。他们来自八所大学,最年长的是西德汉学界颇有名气的陶蔡德教授。
在他们行前,记者走访过其中的几位。我来到波恩大学汉学教研室陶蔡德教授的办公室,他正埋头审阅一本厚厚的博士论文。环顾他的办公室,一个挨一个的书架直顶天棚,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中文书籍:《春秋左传》、《墨子》、《庄子》,写字台上还摆着学生送给他的北京故宫门口石狮子的瓷质复制品和一个跪着的秦俑小像,墙上挂着荣宝斋的国画挂历。俨然是一个中国学者的书斋。
五十五岁的陶蔡德教授谈吐活跃。他打着手势说起这次选拔学生的经过。“学汉学,学中文的人谁不想到中国去呢?但名额有限。要选得公平,只好先定出标准,第一,学习用功,成绩好;第二,未去过或一时无机会去中国的;此外,还得留几个名额给西德其他开设中文专业的大学。但按此标准,人数还是大大超过,我们最后只好抓阄儿。”说到这里,我们都不禁笑起来。
陶蔡德教授认为,目前西德学习中文出现热潮。据他估计,学习中文的大学生有二至三千人。仅波恩大学就有二百五十名学生。有专攻汉学的,有研究现代中国的,还有把中文作为外语来学的。这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日益浓厚的兴趣和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愿望。教授本人长于中国历史方面的研究,但也经常关注现代中国的变化。他非常赞赏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
波恩大学的助教柯维麟和图书管理员魏道恒也是这次访问中的成员。一个身材魁梧,一脸大胡子,嘴上老叼着个大烟斗;另一个则是一副文弱书生模样。柯维麟从七十年代开始就对中国产生兴趣,终于选择汉学作为终生的职业。他说:“作为赵总理的客人到中国访问,是莫大的荣誉。1977—1978年我在北京大学留学一年,结织了一些中国朋友,很想再看看他们,看看中国近年来的变化。”他为此行整理了数百页的资料,竟连北京的名小吃也包括在其中了。学生们对此行都寄期望。玛蒂娜四年半以前在汉堡开始学中文的时候,老师给她取了个中文名子:“杭美琴”。她对中国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寡言少语的拉尔夫十六岁时看过一本有关长征的书,这是他认识中国的开始。他对中国有一肚子的好奇,想亲眼看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女大学生乌特的父母祝贺她被选派去中国,朋友们也都羡慕她,要她“把幻灯片拍回来,放给大家看。”卡琳的母亲甚至恳求中选的女儿:“能不能把我也带去?”二十二岁的贝尔纳多长着一头黑发,一问,果然有亚洲血统。他腼腆得象个姑娘,一开口说中国话还有些羞怯。他的父亲是个外交官。十五年前去过中国,回来给他讲八达岭、故宫,讲中国人待人热情,激起了他对中国的向往之情。他很想知道中国农村的责任制,农民的收入。他人还在这里就想象着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在波恩大学的采访结束,我再次穿过汉学教研室那条小小的走廊,明显感到这里的空间和它的藏书量相比,显得太小了。教授也说,他们从中国采购的书籍越来越多,地方不够了,早晚得想别的办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