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阅读
  • 0回复

发人深思的《紫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6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发人深思的《紫色》
王逢振
1983年春的美国旧金山,几乎所有的书店门口都张贴着醒目的广告:“艾丽斯·沃克——《紫色》——1983年普利策奖获得者”。这本书一时间成了美国人喜爱的读物,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应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阿肯的建议,我怀着兴趣阅读了《紫色》,并拜访了作者。
《紫色》描写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茜莉,遭继父蹂躏后,又害怕又羞愧;她怀孕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惶惶不安;母亲身患重病;妹妹年幼无知,还得她去照料……这一切使她悲哀无望。小说揭示了一个受害黑人妇女的心灵与痛苦,凄楚动人,发人深思。
《紫色》是艾丽斯·沃克创作上新的收获,也是当今美国文坛上别具一格的优秀之作。它所以深受欢迎,是因为它所描写的人物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对我说,《紫色》前半部是她家庭过去的生活。茜莉是她的老祖母,生活很苦,年轻时被继父强奸,后来被迫嫁给一个她连名字都不愿意叫的恶心的男人。但她努力挣扎着生存,经历了种种痛苦。后半部作者故意改变了她的命运,使她有一个较好的结局。“我这样做,一是尝试写好人经过痛苦生存下来的办法,二是我对祖母的怀念,希望她最后生活得好些,当然实际并不如此。”在现实生活基础上,作者以生动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美国黑人生活画面。塑造了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内容真挚深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正是《紫色》的特点之一。
《紫色》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写作方法上采用了书信体形式。全书共九十二封信,作者将书信体与黑人古老的、传统的抒情自述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熟练地运用黑人的方言,使整个作品别具风采,色彩浓郁,亲切感人,耐人寻味。作者在作品中还有意将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联系起来,颇有“寻根”的意思。因为她说过:“我搜集祖先的历史与心理线索,使我在写作过程中,觉得既了解自己的历史,又感到自己生命在延续。”正是《紫色》的创作风格有别于时下美国社会所流行的小说格调,所以美国人认为它有着特别的意义。
艾丽斯出生在佐治亚州一个佃农家庭,家境贫寒,自幼便对南方黑人所受的痛苦压迫有着切身体会。她幼年时不幸伤了一只眼睛,从生理上失去了与其他女孩子竞争的条件,于是潜心攻读,靠奖学金完成了大学教育。艾丽斯从童年时就开始写作,她的作品都是以故乡为背景的。
艾丽斯·沃克对新中国非常友好。她说:“我喜欢中国的小说。我读过丁玲、杨沫的作品,也读过七位中国女作家的小说选,以及《易经》等。”她希望和中国有更多的文化交往。
《紫色》已经改编成电影,放映时获得很大成功。《紫色》中译本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