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西安交大扎根大西北三十年 成为当地教育科研重要基地 共培养毕业生三万一千多人,近十五年来取得科研成果五百七十多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7
第1版()
专栏:

西安交大扎根大西北三十年 成为当地教育科研重要基地
共培养毕业生三万一千多人,近十五年来取得科研成果五百七十多项
本报讯 记者蒋涵箴报道:1956年由上海迁往内地的西安交通大学,度过了三十个春秋,已经在大西北扎下了根,成为西北地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学校布局不合理状况,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迁到西安,支援内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这一项工作,他对交大的师生员工说:“中国革命发源于东南,成功于西北。西北的建设必须得到沿海工业技术先进地区的支援。”周总理期望交大的知识分子拿出“骑在虎背上走一遭”的勇气,经风雨、见世面,把这棵在上海生长了六十年的大树搬到西北去,深深扎根在西北的沃土里。
在周总理的鼓舞下,一些老教授尽快处理了留在上海的房产,放弃了上海较好的生活、工作条件,携带家眷,来到了西安。三十年前,西安的生活条件是比较艰苦的,吃的、用的都要从上海运来。他们毫无怨言,全心全意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校迁到内地后教学水平不下降。到1958年,大部分教师都来到了西安,其中教授四十三人,副教授二十二人。八十六岁的钟兆琳教授三十年前是迁校的积极分子,目前在上海的医院里养病。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大西北人”,一再向学校转告,等病养好了还要回到西北去工作。当年带领学校西迁的老校长彭康及一些著名的老教授,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了大西北,如今已长眠于西安烈士陵园。交大的青年学生更是把“到大西北去”当成大家最崇高的理想,一声令下,没有一个拉下的。三十年过去了,交大的第二代已经在西安成家立业,他们的第三代则已成了道地的“小陕西”。
在支援大西北的同时,交大自身也得到了发展。西安交通大学迁校时是一所具有四个系十五个专业的工科大学,现在已发展到十八个系四十六个专业的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教师由迁校时的七百多人发展到一千八百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六百多人。迁校三十年共培养毕业生三万一千多人,为交通大学解放前五十三年毕业人数的四倍,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分配在大西北。“六五”期间,中央各部属大学为陕西省培养了一万二千名大学生,其中20%是西安交通大学培养的。现在西北的一些大型企业如兰州炼油厂、兰州石油机械厂、西安电力机械公司的主要技术骨干都是交大迁到西安以后培养的学生。
近十五年来,全校共取得科研成果五百七十七项,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八十八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项,获国家发明奖十项。现有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近五亿元,其中在陕西有关厂矿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约占五分之一。
大西北的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西安交大迁来后,为发展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们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签订了长期协作项目,帮助这些学校尽快提高水平。近几年来,他们还为西北地区的高校培养了四百多名英语教师。现在陕西省四十多所高校共计有四十三个博士点,西安交大就占了十九个,它已成为陕西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的主要场合。
三十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受到陕西人民的热情关怀,在艰苦的年月里,延安的小米,关中的细面白馍哺育了交大师生。西安市人民政府多次组织力量到沿海一带去运对虾、鲜鱼,让南方来的同志能尝到海鲜。至于学校的基本建设,陕西省更是全力以赴,尽快完成。
交大西迁时,有的同志曾担心中央制订的迁校方针是否正确。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曾说:“交大迁校结论十年以后见”。三十年的事实已充分说明,西安交大的迁校是我国在调整高等教育事业战略布局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西安交大的建设和发展对开发大西北有着长远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