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藏北草原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7
第2版()
专栏:

藏北草原见闻
新华社记者 格来、朗杰
西藏实行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藏族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整个藏北草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曲县德吉乡德吉村就是这种新变化的缩影。这个村,我们先后访问了三次,所见所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那曲镇驱车向东,沿黑河—昌都公路走不了多时,便见在山坡下出现的一幢幢新建的房屋,这就是德吉村。村里炊烟袅袅,风力机随风转动,藏族妇女卷起袖子,提着奶桶,在牦牛群里挤奶。
这里的牧民们喜笑颜开,高兴地告诉记者,自从那曲建立了风能试验站后,整个德吉村大放光明,全村三十四户牧民都安上了风力发电机,完全改变了昔日用牛粪火照明、用酥油点灯的状况。
过去农牧区进行物资交流时,主要采取以物易物方式,现在除了商品交换外,开始搞商品贸易和订货加工,按时、按质、按量交货,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交货集中,进一步促进了牧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牧区经济的活跃,使牧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据初步了解,1984年这个村牧民的收入人均只有三百多元。1985年人均收入就达到四百八十多元。
我们的老朋友牧民洛桑次仁,一家三口人,有牦牛五十五头、绵羊一百六十五只。1984年8月,我们头一次去时,他住在两间小平房里,收支刚刚平衡,生活开始好转。1984年11月,我们第二次去时,一家在学习党的牧区政策,准备搞点副业。院内种上了饲草,门口停着一辆汽车,还聘请了一名司机搞运输。今年2月,我们第三次去时,洛桑次仁刚刚新建起近四十平方米大客厅,客厅里面新添置了两个大藏柜、四条新卡垫、一对彩色方桌,还安上了新式火炉子,我们去时他正在摆弄新买来的彩色电视机,收看北京的新闻。院子里,请来的裁缝师傅正在为全家人缝制缎面皮袄。
一谈起主人的好光景,洛桑次仁笑眯眯地说,我们全家收入人均两千元,在村里只能算是一个“中等户”。
从洛桑次仁的家里走出来,我们感到,党的政策把藏北草原的千千万万户藏族牧民引上了致富的道路,德吉村(德吉,藏语即幸福)真正成了幸福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