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生活·时代·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7
第7版()
专栏:

生活·时代·文学
吴国光
你可以说,文学所构筑的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然而,无论这个世界怎样光怪陆离、五彩缤纷,它只能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与表现,是现实的形象再现。这就是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个论断,在我们的基本上接受了唯物主义起码原理的文学界,从理论上说来,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与疑虑了。
不过,对于“生活”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怎样理解,并不是没有不同看法的。生活就象一个浩淼无涯、变化多端的海洋,这里是历史与未来的衔接,有漠野与都市并存,亦有心灵与实际碰撞,暖流与冷流交锋……从总体上说,文学应该并且能够担负起多角度、多层次、多色调地反映这种现实生活的责任,否则,文学将是单调而苍白的。在“左”的桎梏被打碎之后,我们的文学已经越来越能胜任这种职责,愈来愈表现出它的丰富多采。它接受了生活的厚赠,也给生活以报答。文学与生活都在这种壮观的精神喷涌中汲取了对方的诗情,愈益绚丽动人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近来,我们看到,在生活的罗盘上,文学的指针发生着一种引人注目的摆动,显示着对生活的理解有陷入另一种偏狭的可能。在历史与现实、蛮荒与人群、原始的幽深与当代的热烈之间,一些有才气亦有追求的作家,对前者的兴趣似乎更浓厚一些,作品中好象以充溢着古董气味或荒漠气息为骄矜。到原始森林与迷茫原野中去觅生活,开掘闭塞、落后、不开化的地区与人群中的生活,使小说成为野史、传奇、民俗与性爱等等的记录,渐渐成了一种时尚。
无疑,这种时尚有其合理的根据,写这些东西也是完全可以的,事实上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作品。困惑与忧虑是在另一方面:生活的重心在哪里?最有价值的文学视野在哪里?
这本来是不难明白的,生活本身实际上已经给了我们清楚的启示。现实生活的主流是我们每日每时亲身体验到的,它牵动着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最紧的那根心弦。生活行进在我们身边,它是时代的运动,其中蓄贮下历史的沉积,也孕育着未来的胚胎。纵目历史长河,应该说,人类历史在我们眼前只能表现为截面式的现时代。一切其它时代,无论它留下怎样的痕迹,对今天有着怎样的影响和作用,也都必然聚象于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就是唯一的现实,而这个现实也就囊括了丰富多采的生活。可以说,历史上对我们今天有价值有意义起作用的东西,无不积淀于现实之中;历史生活不过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内涵而已。因此,面对现实,反映当今时代,以时代精神洞观历史与未来,应该是文学的重心所在。不能把握现实,缺少时代气息,恐怕是不能把握历史的,那作品也不可能超越时代。
文学史表明:每一个时代只能以对它自身做了真实反映和深刻阐发的文学作品来贡献于代代积累的文学宝库,每一部作品都是以它所独具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灵魂为通行证而走进不朽的文学世界的。幸运的是,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生当中华民族生存、进步与发展的一个关键历史时刻。在这种时刻,隐遁到山林中去讨生活,在花花草草、枝枝叶叶上做些懵懵懂懂的文章,对于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作家来说,良心是会不安的。何况这也不可能是文学上取得成功的正道。文学史上任何一位大作家,都是时代的良知,是人类进步的热情呼唤者;而在变革的年代,他就必定是变革的喉舌。这是因为,“衡量作家或者个别作品价值的尺度”,恰恰是看“他们究竟把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追求表现到什么程度”。(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脱离时代,也就是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这是有志气的文学家所不应有的自轻自弃。现实是美好的,又是严酷的,在如今这个变革的时代尤其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冲突,进步的力量要求文学表现它甚至帮助它。妥协与冷漠、怯懦与自私、浮躁与软弱,将把文学家引到逃避这些冲突的小道上去。那条小道上固然也不是没有美丽的花儿,但那里更多的是缺少生命力、矫揉造作的小摆设。它用来装饰作家自己的书房,要比流传于人民之中与青史之上更为合适。
在文学界,历史反省与文化反省逐渐成为作家们进行深沉反思和形象观照的主要内容。这无疑是文学观念的深化和开拓。但是,这里也出现了某种误解。应该说,那种脱离现实、脱离时代、返回原始的倾向,其理论根据和美学追求之一,就是所谓“文化意识”。在这种观点看来,文学作品应该达到所谓文化的高度,而文化就要向传统思想和传统生活中去寻找。这样,在文学创作中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原始的、自然的、本能的,反倒成了最有文化意味的;政治的、经济的、现代的,却似乎与文化相排斥。自然,文化的概念可以有多样的解释,不过这种理解似乎很难说是特别有道理的一种界说。即使把文化单单看作民俗风情之类,那么,现代的民俗风情为什么就比过去的风俗民情缺少价值呢?何况,在中国文化中,政治因素历来就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离开了它,对于中国文化的把握恐怕是难以熨贴合度的。事实上,无论依据何种定义来理解,文化都绝非古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决不可把目光局限于狭义的文化本身,而忽略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复杂运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如果说文学要达到文化高度这个说法是通顺的话,那么,文学所力求达到的也应该是现代文化的高度。而不发掘当代人的心灵,不融会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种思想成果来分析、表现当代生活,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文化只会奄奄一息、濒于灭绝,文学也只能流为内容贫乏、容量很小的琐碎玩意儿,而这正与深化、开拓文学观念的本意背道而驰。
有一种看法,总把表现时代、切近现实与艺术上的精美完善对立起来,于是便到远离时代现实的东西上去建造“象牙之塔”。自然,生活和文学中都是需要一些小天地、小摆设的,这些东西因其内容的雅致精巧,也容易使作家展现精雕细刻的艺术才能,完成同样具有雅致精巧的艺术形式的作品,从而得到审美创造的愉悦,也给人以美的意趣和陶冶。但是,盆景毕竟不是山水,艺术还有更高的层次,文学上艺术上真正有追求的人不会满足于那些小打小闹的。他们力求用宏伟壮美的艺术来表现大时代,或者在精美典雅的艺术中反映出时代的某种内在精神,总之是把艺术的完美与反映现实时的深刻统一在一起来进行审美创造的。实际上,那些粗浅直露地反映现实的作品,很难深刻地表现时代的精髓,担负不起文学的伟大使命。艺术上有才华的作家,不应当把这个使命让给无能的贴标签者。艺术上的拙劣不是现实生活的内容对艺术的规定;同样,艺术上的造诣也决不是要靠牺牲时代精神和现实内容才能换来的。而在我们的文坛上,与那种对艺术技巧、艺术兴趣的刻意追求,在文学风格、文学观念上的积极探索共生的,往往却是对当代现实生活中最主要方面的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小河小沟终究不是艺术大船的航线,时代在不断地向作家挑战:你们练就的精美纯正的小玩意儿,可不可以到我这大江大海中比试一番呢?
伟大的作家接受了这种挑战,将高超的艺术创造才能奉献给他的时代,为后人留下千古绝唱的经典作品。我们今天的时代,在期待着诸多才能卓越、见识不凡的文学家的青睐。文学世界是广阔的,但是它的座标原点只能是现时代,纵轴横轴都从这里向两方延伸。要将作品摆在文学世界的中心,就要从这个原点出发。从这里出发,走得越远越深,涵盖越宽越广,作品就越深刻伟大,在文学世界中的地位就越高尚显著;离开它,也可以有或深或大的作品,但那终于只能在配殿就位,在文学世界的边缘绕行。我们如果只着力于后一种追求,那将把时代的荣誉让给谁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