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诸葛亮在屏幕形象上的新创造——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的改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7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诸葛亮在屏幕形象上的新创造
——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的改编
李希凡

在我国,《三国演义》是古典小说中第一部广泛流传而又成书最早的杰作;诸葛亮,则又是几百年来活跃在民间说唱和戏曲舞台上的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在当代戏曲舞台上,以扮演诸葛亮而蜚声艺坛的,就有已经过世的老一代京剧艺术家马连良,以及目前还时有演出的越调女艺术家申风梅。诸葛亮,虽然是三国时期的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成为戏曲创作依据的,却始终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它们不仅尽情地讴歌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的品格,而且极尽夸张地渲染了他的“超人”的智慧。最近它又开拓了新领域,由胡三春、邹云峰、王凯同志编剧,孙光明同志导演的《诸葛亮》登上了电视屏幕。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用四十余回的篇幅写到或专写诸葛亮——“赤壁之战”前后近十七八回,入川、征南、六出祁山,占二十三四回。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和湖北电视台拍摄的这部电视连续剧,从原作中抽取出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情节,概括为十四集,入川前十,入川后四,虽然稍嫌头重脚轻,但它的剪裁取舍,还是忠于原著,也集中了《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大部分精采篇章。编剧基本上是以两大事件——“赤壁之战”和“六出祁山”为重点,以“联吴抗曹”为情节贯串线,展示了曹、刘、孙三方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尽管中心还是在突出诸葛亮,但并未忽略真实地刻画各方的人物。如描写“赤壁之战”的各集,《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赤壁斗智》、《巧借东风》,不只集中笔力塑造了诸葛亮高人一筹的机敏、智慧、谋略和心胸开阔、顾全大局的政治家的形象与性格,而且相应地写出了东吴君臣在战和矛盾中的尖锐的思想冲突,特别是对孙权矛盾心理的展示、周瑜个性特征的描绘,都是层次分明也富有新意的。随后的《急赴柴桑》和《孔明吊孝》,虽也有小说原作的情节基础,但其戏剧冲突的丰富的内涵,却又有着编导者不拘泥于原作的新的构思和新的创造,它的确不同于戏曲舞台上的艺术处理。此时此境,孙刘联盟,正面临着刀兵相对的危机,政治家的诸葛亮是十分清楚的。电视剧正是以原作情节为基础生发出这两场戏。不管有多少危险,渡江吊孝是联吴抗曹所必需,而周瑜之死,又确实使诸葛亮有痛失“知音”之感,这决定了诸葛亮的吊孝,只能是真哭。而通过吊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东吴上下的隔阂情绪,以补救孙刘联盟的裂痕,又是诸葛亮的真诚的愿望。这两场戏总的来说,是有很强烈的艺术效果的,但也有些细节,如诸葛亮到东吴随意行走,周循不顾一切地追杀诸葛亮,都不够合理。
第十一集《误失街亭》、十二集《上疏自贬》,所反映的也就是戏曲中的“失、空、斩”的内容。它是京剧艺术家马连良的成名杰作。他所创造的潇洒、机智、镇定自若而又有点故弄玄虚的半仙之体的诸葛亮的形象,是戏曲浪漫化艺术的结晶,却是生活化的电视屏幕所无法仿效的。电视剧涉猎史实另辟蹊径,着重刻画了这一事件中诸葛亮的深重友情与严格执法。诸葛亮与马谡的友情,小说没有着重写,而正史和杂书中却有不少记载。《三国志·蜀书·马谡传》中就写到,对马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可见他们之间相交之深。而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南征,对孟获七擒七纵的策略,还是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所谓“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可见马谡得到诸葛亮的信任以至“器异”,是有着相知和友情的基础的。编导在戏剧冲突中用丰富的细节展示了这个侧面,再现了历史真实,也深化了诸葛亮挥泪斩谡的内心矛盾,除个别细节,如探监洗脚,似乎有些渲染过分,整个说来,还是表现得真挚感人的。重友情,而又不因情废法,这正是诸葛亮治蜀而深得民心之所在。《襄阳记》里曾讲到,当蒋琬到汉中对他杀马谡提出意见:“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时,“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甚至包括对他自己,如“失街亭”后上疏自贬三级,也是显示了他的“用法明”。电视剧编导正是在大量史实基础上,从性格真实出发,丰富地表现了作为政治家诸葛亮的精神风貌。

名著改编,是一项艰难的再创作;而表演艺术家扮演古人,特别是象诸葛亮这样一个在戏曲舞台上早已定型而又为广大观众所熟悉的人物,更不容易。但是电视剧诸葛亮的扮演者李法曾同志取得了成功,而且是以不尽相同于戏曲舞台上的诸葛亮、有着新的性格风貌的诸葛亮,而获得了观众的承认与赞许。
如果讲到创新,那么,李法曾的这位诸葛亮“新”在哪里呢?我以为,首先就新在李法曾是把诸葛亮作为“人”而把握它的形象和性格的。鲁迅在讲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时候,曾有这样一句评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马连良先生的保留剧目《借东风》与《失、空、斩》,虽然也是在表现他超人的“智”,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半仙之体”。小说是产生在“神魔”幻化之说盛行的时代,科学不发达,不能正确地解释自然现象以至人的才能智慧,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智慧的顶点就会和神相通,而传统文学的浪漫主义,又往往和“神魔”之说相混合,这就产生了诸葛亮这样的既有现实性的性格特点又渲染着怪异色彩的艺术典型。小说出现这种缺陷是可以理解的;它们保留在戏曲舞台上和传统剧目里,也还能为观众所接受和欣赏,但今天在电视屏幕上再创造诸葛亮的形象,就不能不考虑摈除它的“神”的色彩。因而,《隆中对策》也好,《舌战群儒》也好,我们从李法曾的诸葛亮的表现里所看到的,不是先知先觉,神机妙算,而是对于当时政治形势有着深刻了解和正确分析的朴实而机智的人,哪怕在那些突出显示诸葛亮智慧的情节里,如《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空城计》等,他所渲染的也不是“神机”,而是人谋(尽管《空城计》这段戏照搬了戏曲舞台上的艺术处理——让司马懿兵临城下观察诸葛亮弹琴,不够合理),如突出诸葛亮亲自去江边向渔民询问风向,在西城弹琴冷汗湿背等细节,以表现他的重调查研究与不得已而冒险,就显得合理得多了。
 当然,更使诸葛亮失去神的光泽、增添人的精采的,是李法曾对他的感情世界的开掘。我想,这也是电视剧《诸葛亮》改编的一大特色。名著改编既然不能离开“总谱”儿,而艺术又该是以情动人,更何况诸葛亮这位古人本来就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只不过过去戏曲舞台上塑造它的形象有些以智掩情罢了。电视剧主要是在三场戏——《孔明吊孝》、《上疏自贬》、《鞠躬尽瘁》,细腻而动人地抒写了诸葛亮对合作者、对友人、对亲人的绵绵的情谊。李法曾的表演,真挚自然,感人肺腑。不过,使我下泪的,却是“五丈原诸葛禳星”这场戏。在小说中它本来是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情节,编导把大病中的诸葛亮祈禳北斗生发改造为向故主刘备和五虎上将祈禳佑护,以完成未竟之业,那急迫的口吻,痛苦的呼唤,可谓情真意切,动人心魄。“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诗),在这位壮志未酬而中道崩殂的封建政治家的性格里,难道仅仅有对于刘氏的忠,而没有贮满着对人的深重的情谊么?《三国志》注者裴松之说得好:“观亮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之分,谁能间之?”人民和《三国演义》的作者,在三国纷争中,所以把同情给予蜀汉,重“人和”与重情谊,恐怕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因此,电视剧编导演,着重从感情世界开掘和丰富诸葛亮的形象与性格,包括临终前夫妻亲子之爱的细腻描写,都是亲切可信,符合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性格真实的。这也是电视剧《诸葛亮》既忠实于原作又有大胆突破的艺术成就之一。
 李法曾的诸葛亮不同于戏曲舞台的,还在于他对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个性风貌的把握和创造。李法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讲到:“演诸葛亮其实最难的是‘气度’,把握不准就不是诸葛亮,拿把扇子,捋捋胡须,走走方步,谁都会,但观众不承认。”这是演员的体会和认识,但也可以看作是李法曾创造不同于“状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所把握到的新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这“气度”得到了准确的把握,李法曾的诸葛亮,虽然还是羽扇、纶巾、四轮车,却不再是“半仙之体”,而是从形体、动作以至内心世界,都显示出一个内蕴深沉、胸怀开阔、机智果断而又雍容大度的政治家的气魄与品格。哪怕是稍用谲诈(如智激周瑜),也不失其浑厚;写了“儿女情长”(如“鞠躬尽瘁”写其与妻子抚琴忆旧,情深谊笃),也未削弱其矢志北伐的锐气。略感缺憾的,似是表演上太强调了“诸葛一生唯谨慎”,而对诸葛亮的作为智者的那种潇洒的神韵却表现得不足。三从改编的角度来看,电视剧略去了“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只作过场交代),这不只使演员李法曾视为“最大的遗憾”,也使电视观众感到还缺点什么。因为矢志于托孤之义,鞠躬尽瘁,这也是诸葛亮忠贞性格的一个侧面。而七擒七纵则更是诸葛亮“治戎为长”的历史业绩。他自己在《后出师表》里曾讲过:“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在“配角”人物的处理上,编导的着力却不象塑造诸葛亮那样大胆。红花也须绿叶扶持,被诸葛亮视为“雄姿杰出”,以至使他“解带写诚”奉献终生的刘备,《三国演义》固然没有写好,在电视剧中则只成了一个影子,远不如孙权的形象写得丰满、鲜明、突出。阿斗刘禅,毫无疑问是个庸主,但电视剧只给他一个与环绕周围的宫女调笑的场面,漫不经心地处理诸葛亮重病的事宜,似不够公正。因为终诸葛亮之世,史评刘禅仍是“循理之君”,即使在《三国演义》中,那个阿斗也被描写为深知相父之死对他是什么样的后果:“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
电视剧编导在历史真实的艺术处理上,是严肃认真的,他们做了大量的考察,因此,礼仪、服装、道具的设计,都很富于历史感和真实感,以楚调为主旋律的音乐创作,雄浑悲壮,有力地烘托了历史生活的氛围。但是,战争场面却处理得杂乱无章,而且有些假气,包括那有名的“赤壁之战”,也缺乏精密的构思和安排。
名著改编,总难尽如人意。因为它们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几百年来已家喻户晓,在读者和观众的心目中,不只已经定型,还可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的延伸。电视剧《诸葛亮》的编导演,能忠实于原作,而又不拘泥于原作,从史实和性格出发,进行再探索,使它的剪裁取舍富于新意,在屏幕上再现了这三分天下历史活剧的重要一幕,再创造了一个亲切可信而又性格丰满的、使人一新耳目的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应该说这是这块领地上令人振奋的新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