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第三次老舍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7
第7版()
专栏:

第三次老舍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
中国老舍研究会和北京语言学院等单位于3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联合举行了全国第三次老舍学术讨论会。
出席本届学术会议的有来自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多位专家和研究者;日本老舍研究会代表团专程来华参加会议;正在中国的苏联、日本一些老舍研究学者也参加了会议。中外老舍研究者以“老舍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为中心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热烈而又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在本届学会的论文和发言中,除了对老舍的某一作品、某个创作侧面做深入扎实的微观研究外,很多学者更加注意从整体上接近老舍、理解老舍、把握老舍,把老舍的创作和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当代文艺思潮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因而对当前的文学创作不无借鉴意义。
有的研究者指出:老舍是一位在文学的个性世界里勇于自我塑造、自我更新的坚韧的探索者。从老舍的创作道路来看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把握新文学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它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而且能发掘出新文学成就中那些至今未被充分认识的价值,其中包括失误。一些同志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多重文化的冲撞、融合与老舍的文学世界。有的文章提出,老舍在创作中着力思考和表现的是华夏民族在现代走向中的新的主体建构问题,其创作可以称为“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交战”。还有人认为,老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种文化冲撞与融合的“人”的范本。这种被极度浓缩了的多重文化必然会释放出极大的创作能量,并形成一种多元的艺术魅力。有的发言回顾了老舍研究的历史,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单一的、而且常常是表象的政治角度去评价作家作品,较少从审美的意义上去理解老舍的艺术追求,因而对老舍的文学成就估计不足。随着文学观念的变化、发展,我们应该对老舍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有的同志也从文学史观念更新的角度出发,认为老舍作品中的民族风格不是对民族传统的被动继承,而是自觉的追求。所谓民族的,应是发展的,是广采博纳中的筛选与追求。
如何评价老舍建国后创作的得失,如何理解老舍早期创作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会议期间争论较为集中的问题。
(王行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