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借鉴·生活·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08
第8版()
专栏:我与散文

借鉴·生活·思想
屠岸
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我接触散文有三次热潮:第一次是读古代散文,我最喜欢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第二次是读英美散文原文,我最喜欢的是华盛顿·欧文、恰尔斯·兰姆和威廉·哈兹里特的。第三次是读鲁迅著作。在这三次热潮中,我努力使自己做到把若干篇特别喜爱的散文从头至尾背诵出来。最初我的母亲培养我吟诵古文和古诗。到后来,英文名篇和哈兹里特的《谈旅行》、兰姆的《梦的儿童:幻想曲》以及鲁迅的《秋夜》等,我都能背出来。背书对我来说不仅不是苦事,反而成了一种乐趣。因为这能使我得到一种“气”。
母亲常说文章有“气”。熟读文章,藏气于胸,就大有助益于自己写作。此事颇灵。气是什么呢?是文章的气势,其实就是文章的风格、精神、气质、韵味。一次,为了写一篇纪念亡友的文章,我事先熟读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果然,韩欧的文气感染了我,使我“下笔如有神”。但,也有不灵的时候。何以有的灵有的不灵?关键在于有没有自己切身的感受,而切身的感受来自生活。我同亡友生前同学多年,了解他,对他有深厚的感情。若是缺了这些,读多少古文也不会灵。
借前人的文气这件事,只能理解为类似于借鉴。模仿是可以的,但写不出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不能与思想分开。没有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则只能模仿。模仿毕竟没有多大出息。
当代散文家最好能大量占有中外散文(以至文学的各种样式)遗产中的精萃,加以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营养。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熔铸到中国的现实中去,这现实包括各族人民当前在广度与深度两个意义上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而熔铸则包括对今天这个伟大的开放时代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只有有了这种熔铸作为基础,再借助于与自己气质相近的前人的文气,散文创作才能得到一篑之功,才能展翅翱翔于艺术的太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