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希望重视文化建设——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胡绩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0
第4版()
专栏:

希望重视文化建设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胡绩伟
本报记者 武培真
听说四川代表胡绩伟在小组会上对文化教育问题作了一个引人注意的发言,记者特意前往访问。
胡绩伟同志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这次会议之前,该委员会对文化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的发言反映了调查中了解到的文教界的一些意见。
这位七十高龄的长者,首先介绍记者看发言稿。然后说,赵总理在“七五”计划的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了文化教育科学工作,说明“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既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报告很实在,既肯定成绩,又正视缺点,并坦率地承认:“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在某些时候也有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的情况。”
绩伟同志告诉记者,这种“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对文教事业经费安排太少,致使很多工作困难重重。“六五”计划规定的各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多数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而文化建设却属于没有完成的绝少部分之中。比如“六五”计划要求
“基本上做到市市有博物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就远远没有完成。接着,他列举了大量引人深思的事实和统计数字,如全国80%以上的剧场都是解放前或五十年代修建的砖木简易剧场。由于经费短缺,多数剧场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加固和改善,剧场总数已从五十年代的二千五百多座减少到一千四百余座,其中包括一些面临倒塌关闭的剧场。全国唯一的北京儿童剧场,就因为危房而关闭。“六五”计划提出要在北京新建五个市属剧场,也因经费不足,无一完成。解放三十多年来,整个北京没有新建一个市属剧院。
他说,好些同志讲话都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但对于精神文明的具体建设,在作预算和投资拨款时,却往往放在很不重要的地位。文化经费和文化设施投资太少,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三十年间,全国文化经费只占财政总支出的0.4%,对文化设施的投资只占国家基建投资的0.2%。因此,文化事业欠帐太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文化部门的拨款有所增加,但比例仍然偏低。以1984年为例,全国文化经费和文化基建投资分别占全国财政总支出和基建总投资的0.6%和0.86%。文化设施建设被视为“非生产性建设”,一些急需的文化基建项目往往排不上队。有的列入计划项目之后,又由于压缩基建规模而被挤掉,或缓建停建。文化投资常常是安排在后面,砍在前面。尤其是财政收缩时,首先是减少文化投资。
胡绩伟指出,对文化事业,对精神产品,主要应当看社会效果,不能强调经济收益,这点,很多同志也是知道的。但是,又规定好些文化事业单位要“自负盈亏”。因为事业费很少,很多文化单位不能不实行“以文养文”的办法,逼着很多文化部门不能不追求利润。税务部门又规定文化企业必须按工交企业的标准缴税。仅电影和出版两个行业,“六五”期间上缴的各种税款总计二十七亿元,几乎与整个“六五”期间文化基建投资相当。这样做是不是缺乏区别对待了?又如现在纸价上涨,书刊社、报社在经济上困难很大,使得很多出版社忽视书刊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效益,而着重考虑出版那些赚钱的书刊。有些很好的书刊,读者虽然不多,但对国家建设很有价值,本来,即使赔钱,也应出版,但往往不能出。邮局规定,刊物一定要上多少千份、上万份才给发行,而很多很需要的科学刊物,往往因为赔钱,就出版不了,或出版了邮局不发行。还有,书价偏高,学生、青少年和知识分子都叫苦。我们国家对人民的物质需求,如对粮食、副食品,长期补贴(这当然不尽合理),但对于人民的精神需要,对作为精神食粮的书刊却无补贴。恐怕还是应当在一定时期也给些补贴才好。
他说,很多同志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强调作报告、讲课,这都重要。对于小说、电影、电视、戏剧等文学作品和表演艺术的作用似乎重视不够。或者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够重视。有些青少年思想作风上出了问题,总是习惯于从文艺作品中去找原因,着重批评,对于如何从积极方面去发挥文化工作的作用,就比较忽视。组织和领导文化工作的方法,常常是习惯于禁止,而不善于开导。应该下很大功夫去创造和改善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者的物质条件,努力培育扶植大量的好作品,使之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坏东西展开竞争。有些地方的文化馆办得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就很少。一部好的电影或电视上演的时候,晚上到街上闲游、打架斗殴甚至作恶的青少年就大为减少。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可是,许多地方宁肯出巨款修建很好的宾馆,越修越漂亮,也不愿下决心改变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长期又少又破旧的局面。
胡绩伟同志殷切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摆好文化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他说,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决不仅仅有发达的经济,还因为有发达的文化。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虽然,未有经济不发达而文化可以高度发达的,但同样千真万确的是,也未有文化不发达而经济可以高度发达的。
绩伟同志列举了好些关于忽视教育建设的材料以后说,无论是文化或者教育,国家给的经费都比较少。比如“七五”规划中,教育事业费将比“六五”时期增加72%,这看来很多了。但这中间,77.7%是“人头费”,真正用在改善教育事业的经费不到三分之一。他说,我国究竟有哪一项工程、哪一项建设的投资是用百分之七、八十来作“人头费”,而只有百分之二、三十才是真正的建设经费的?如果是那样,能够建成什么工程呢?可是,唯独对人才建设的投资,对智力开发工程的投资,就是如此,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绩伟同志最后强调,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科教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党的十二大胡耀邦同志的报告也曾指出:应当“逐步改变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希望各级政府在“七五”时期注意改善这方面的情况,在具体领导工作中真正象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一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