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经济地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1
第5版()
专栏:

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经济地位
  杜润生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重视农村的技术改造工作,依靠科学技术来增加农村的产出和农民的收入。为什么要十分强调这个方向呢?因为今后农村的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资源相对不足的限制。我国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几位。但是,人口太多,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十亿人口要吃饭穿衣,八亿农民要提高生活水平,这么少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显然是十分紧缺的。
当然,“紧缺”这个概念,没有什么绝对的衡量标准。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可以弥补紧缺,甚至变紧缺为富足。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并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可以克服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打开广阔的前景。这条路很多农业现代化搞得好的国家已经走过来了,我们不但能走通,而且要走好。关键在于认真重视科技进步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目的是使经济体制增添新的活力,但是如果缺乏物质条件,又没有科技进步,单靠这种活力也不能持久地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进行下去,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应该加强,这是今年一号文件的重要精神。
适应商品生产需要推广科技成果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就地区讲,先进的科学技术总能给经济发达地区带来很大的利益,其后才能传递到落后地区。就产业门类讲,工业部门的受益大大地超过农业部门。农业几千年前就产生了,没有城市文明之前就存在了农村文明。工业大约在三百多年前才开始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可是现在比较起来,农村的文明程度大大落后于城市,两者之间在科技水平上有着很大的差距。
历史的进程表明,先进技术的普及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由发达地区转移到不发达地区,由发达部门传递到不发达部门,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依次推进的。盈利高的部门,积累多的企业,就存在较大的利用先进技术的可能,反之,盈利低、积累少的部门和企业,在利用先进技术上困难就较多。于是,由于不能利用先进技术,利润就会减少,积累就会降低,从而演成恶性循环。农村科学技术的落后,正是反映了这种状况。
先进地区受益大,先进部门受益大,这是事实,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是不是落后的终归落后,先进的总是先进,永久凝固不变呢?也不是。科学技术总是要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利益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科学技术总是要寻求具有活力的新的地区去发展,原先落后的地区正好给它提供这种机会。美国取代欧洲一些国家占据科技的领先地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振兴,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到中等发达水平或者在某些生产领域进步显著,都是科学技术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的例证。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两个规律: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基础,越发达的地方它就发展得越快;二是先进技术要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由先进行业向落后行业转移。
从第一个规律,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条件而变得无所作为,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变成宿命论了。我们还必须看到第二个规律,利用它来推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农业的发展,因为它是赖以谋生的劳动者人数最多而在经济上又十分落后的产业。
恰当选择重点 重视实际效益
加快向农村转移科学技术,不在乎任务提得很多,不在于愿望多么良好,重要的是要透澈了解:哪些生产环节和经济项目投入科学技术效益较好,并可以成为农业发展的一种带动力量,哪些技术既比较先进又能适应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选准了重要环节,就坚持不懈,紧紧抓住,力求实际效果,避免无效或低效的工作。
就我国当前农村情况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选择:
第一,原料产品。棉、麻、丝、糖、果这几大类产品还处于相对价格有利的地位,市场需求也很旺盛,轻工业需要它们,纺织部门更离不开它们,国家又必须拿出一定的财力来支持它们的生产。这几类产品需要先进技术就非常迫切,值得十分注意。
第二,创汇较多的农产品。大项目有四十几个,小项目各地都有各自的优势,要发挥自己在某个产品上的特长。
第三,乡镇企业。这是农村中赢利最大的部门,迫切需要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以保持在竞争中的优势。乡镇企业是自负盈亏的集体经济,技术进步的冲动来自对盈利的追求。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星火计划”,正是针对这种需要的产物,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将来一定会成大气候。
第四,农村中各种集约化经营的单位。现在东南沿海和大城市近郊已经出现一些苗头,在商品生产的发展道路上先行了一步。将来还会出现由很多专业户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生产组合——适度规模的农村企业。这种拥有相当高的固定资产积累的生产组合,正是吸收新技术的载体。比如,东南沿海地区将来会出现一批种三四十亩地的种植业经营大户,一个自然村可能会出现好多个这样的经营大户。他们不是主要靠增加劳力来发展生产,而是靠投入各种机械和化肥,靠投入新的技术来提高经济效益。他们的固定资产积累水平逐年有所提高,活劳动的投入相应有所下降,这就意味着主要靠技术进步来发展生产了。上述四个方面,是我们选择的一些方向,也是先进技术进入农村的输入口。当然,还有个全面照顾的问题,比如要用技术支援贫困山区,不是其他方面就不管了,但选择重点是必要的。
第五,某些成本低赢利大的。生产技术本身就有生产成本,推广普及也得讲成本。现代农业中成本最低的是优良品种,通过改善生物性状来提高生产力。各种良种,包括好的畜种,培养时花钱不算多,农民又比较容易接受。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负担了育种工作的绝大部分费用,使用成本很低,培育出一个良种就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的良种选育工作历史悠久,物种十分丰富,对现代育种技术也掌握得很快,发挥这个优势,坚持品种改良工作,前途不可限量。
依靠科技 提高农业比较利益
农业比较利益不断下降的趋势,几乎是一种世界现象。同样一元钱投资农业的效益比不上工业,一个人工投入农业也不如工业。所以农民总是想“跳出农门”,不愿向土地增加投资。去年某些地区出现了种粮食兴趣减低的现象。农民不愿给土地投入资金,不但不愿买化肥,一些地方连有机肥也不施了。有的也不愿意养猪了。这里有个经济规律,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者就会在挣钱机会上进行选择,甚至在劳动和闲暇之间进行选择。劳动者在生产投入的选择上有了多种可能,是社会进步的现象,说明近几年我们的经济水平确实提高得很快。
目前,农村中比较利益最差的是种粮食作物。粮食是生活必需品,使用价值十分明显,交换价值却不那么高,是一种很矛盾的商品。它的消费量很大,涉及国计民生,价格不能太高。为了稳定基本生活水平,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出头来抓粮食生产,实行保护政策。一方面保证农民种粮能获得高于成本的收入,维持生产者利益;另一方面实行粮价补贴,并且储备粮食,防止消费者承受不起价格上涨的压力。中国也不能例外。我们是一斤粮食补贴一毛钱,农民卖粮的价格高是“贵卖”,城市居民买粮的价格低是“贱买”,价格上购销倒挂,要国家补贴。就这样,种粮食和干其他比起来还是划不来。一亩地年产一千五百斤粮是很高的水平了,一斤二毛才三百元,不算劳力刨去各种投入,拿到手的才一百八十元左右,两季出工合计也得一百天,一天才挣一元八角,很多地方随便干些什么也比这个挣得多。如按平均价格一毛五分计,更算不过来。1979年提价,农民高兴。现在其他东西也涨了价,成本高了,比较利益就下降。那么能不能再提粮价呢?粮价上涨会引起轮番涨价,会产生收入水平的忍受力和社会心理忍受程度方面的问题。如果追加财政补贴来提粮价,国家也承受不了。看来,主要还得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一个时期里把钱用在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样对发展农业生产会更有利。我们要努力争取农村在技术水平上有一个普遍的提高,在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更大的突破,使这些农产品具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把低收入的农业变成高收入的农业,把低盈利水平变成有较高盈利水平的农业。另一个要做的工作,是延伸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引入先进技术,搞粗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加工增值过程中去。这样,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变成经济优势,资源有了新的利用方法,农民的收入就能大大增加。美国搞种植和养殖的劳力才二百万,但产前产后服务和加工的劳力有二千万,我们逐步地在农村把这些部门都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目前出现的大部分问题。
按自然规律办事 按经济规律办事
农业和工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自然生产过程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经济条件制约,承担着“双重风险”。
我国的农业还带有很大的经验成份,很多地方的技术水平甚至和一千年前相去不远。一家一户基本上不能与自然风险抗衡,没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基础设施,要抵御自然灾害也是不可能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金和劳力相对闲置的时间很长,搞不好就赔钱。对土地的投入到一定程度,如果技术不进步,就要出现报酬递减,投入越多越不上算。工业,天上地下都能去搞,这方面的困难较小。
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搞盐碱地整治,有一小部分地区产生了成效,绝大多数地方尚未改观。大面积整治,现在肯定花不起这个钱。能不能换个路子想想办法,寻找比较适应这些严酷环境的作物品种,使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能够利用的土地面积扩大一些。这在自然界是有据可寻的,海滩上早有耐盐植物。沙漠中的植物有很强的抗旱性能,严寒的南极有企鹅和磷虾能繁衍生长,说明有很多生物物种能产生变异来适应环境。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遗传工程的发展,已经为利用物种的各种适应性提供了可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一定可以大大突破自然界的限制。
我国现在把耕地分成为高、中、低三等,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低产田很难改造成为高产田。如何找到较好的种植方案,是个重要课题。过去我们不相信农民的传统经验,不相信农民的决策选择,犯了瞎指挥的错误。但是,农民的经验有局限性,是小生产的经验;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利用环境、适应环境的耕作安排,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只靠农民的经验。比如,在现有耕地现有技术水平上寻求较好的种植方案,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比较,预算出各种基本生产要素的影子价格,通过优化设计提示各种方案的选择可能。这种现代化的决策方法,就超越了农民的传统办法。
把现代科学技术输入到农村中去,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技术差距,这无疑是科学技术领导机关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重要历史使命。农民想不到、办不到的事情,要仰仗科技界帮他们设想,帮他们去办。为此,搞科技的同志,搞技术推广的同志,要多了解经济、社会状况,除技术知识外,要有经济头脑。科学技术在农村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找出各种好的办法来节约和替代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这不但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只有取得一定数额以上的经济效益,先进技术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联合召开的全国地方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原载《中国科技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