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中马合作绽新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1
第6版()
专栏:马里通讯

  中马合作绽新花
  本报记者 丹林 新华社记者 方裕贵
从富塔—贾隆高原奔向撒哈拉沙漠的尼日尔河,在塞古东北四十公里处遭到马尔卡拉水坝的拦截,由此引伸出萨赫尔和马西纳两条干渠,使尼奥诺一带成为灌区。就在这里,二十多年前,来自云南的蔗农、广东的制糖专家和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建起马里第一个甘蔗农场和杜家布古糖厂,结束了马里“不能生产食糖”的历史。经过七十年代中期的扩建,马里现拥有面积达三千四百公顷的甘蔗农场两个,糖厂两座,年制糖能力一万八千吨。七十年代的最后三个榨季,糖厂运营良好,产量达到设计能力,为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可是,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干旱、零配件不足,特别是管理不善,导致产量锐减,连年亏损,它变得和马里的绝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成为靠国家补贴的包袱。
近几年,马里政府着手调整经济政策,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调整国营企业。经中、马两国政府磋商,决定把甘蔗农场和糖厂组建为独立核算的桑卡拉制糖联合企业(以下简称“糖联”),从1984年10月起由中、马双方实行管理合作。根据新签的协议,马里政府任命中国专家钱善积为企业总经理,在马方副总经理艾利先生协助下挑起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部担子。他们为改善企业而制定的种种管理和技术措施也都得到很好落实。1984—1985榨季,糠联产糖一万三千吨,比上季增产21%,扭亏为盈,实现利润二亿二千万西非法郎。目前尚未结束的1985—1986榨季,生产形势更好,糖产可超过一万五千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都有新的提高。管理合作,立竿见影,这是中马合作的一个新的形式。
中马经济技术合作已有二十五年的历史。合作的项目多、领域宽,但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经援和技术合作两种。近年来,由于双方努力,中马合作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前进。
马里制药厂也是中国援建的企业,1983年7月移交投产,1984年10月开始合作管理。一年多来,企业素质不断提高,去年盈利二亿西非法郎,今年利润可达三亿。
糖联、制药厂,随着增产与经营状况的改善,不仅能向马里政府缴纳更多的税金,按时发工资,去年还提高工资10—15%,发给职工相当1月工资的奖金。企业目前开始用现汇的方式向我国内企业订购零配件和原、辅材料,从而改变了我国单向援助的做法,出现了互利合作的新局面。管理合作的成效受到了多方面的赞扬。
生产合作是中马合作的另一种新形式。马里皮革厂因产品滞销、管理不善、严重亏损,曾被世界银行判处“死刑”,建议立即关闭。中马政府协商后决定从1985年2月起实行生产合作。由中国轻工业公司提供一笔贷款作流动资金,同时签年购兰湿牛皮十万张的合同,并派专家进行生产技术合作,协助财务管理。合作三个月,企业起死回生;六个月扭亏为盈。马里领导人对此评论说:“象皮革厂这样的企业都能扭亏为盈,在马里不应有亏损企业”。
技术服务是中马经济合作的又一种新形式。马里纺织纤维发展公司利用世界银行的资助聘用十一名中农公司的专家在南部锡卡索地区从事小平原整治、水稻种植和农村实用技术(沼气、农机修理、木工、泥工、烧砖)的推广普及工作,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和前往参观的第三国友人的好评。
此外,中建公司承包利比亚赠送马里的伊斯兰文化中心的建设工程,中国、马里、西德三边合作的稻壳发电项目等等也都是探索中的新的合作方式。
由于中、马两国政府及其代表机构的共同努力,两国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正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精神向前发展。记者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中马合作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开展起来,并将为南南合作提供新的经验。(附图片)
图为马里库拉加省西拉盖拉乡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的农民在中国技师指导下学习木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