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边陲一朵报春花——“寒极”的学生不外流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2
第3版()
专栏:

  边陲一朵报春花——
  “寒极”的学生不外流了
新华社哈尔滨4月11日电 (记者张持坚、巴根)在我国的“寒极”——黑龙江省漠河县,家长们千方百计送子女到内地求学的现象消失了——从内地聘来的教师引回了“流学生”。家长乐,孩子笑:“边疆有了好教师,不愁学不到知识了!”
这是记者新近在黑龙江省科技交易会上获得的一则信息。
漠河,地处祖国的最北端,紧靠着黑龙江。这里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才奇缺,而师资更缺,致使这里的教育质量曾经低得可怜。1982年,小学毕业生考初中,合格率不到12%,初中毕业生考高中,合格率仅为0.7%……家长们愁坏了,纷纷“采取措施”,送孩子到内地“留学”。几年来,“外流”学生二百六十多名。“留学”风,伤了人心,影响了边疆的建设。
1983年7月,“人才流动”的信息传到了漠河。“好哇,有门了!”县委“闻风而动”,立即决定以诚恳的态度、优厚的待遇,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山东省招聘教师。很快,在一千多名应聘者中,招来了二十九名。他们当中有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有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有多年教授数、理、化的,也有从事语文和外文教学的,其中有六名共产党员。他们表示,“愿长期在漠河工作”。
他们来了,犹如给漠河的两所中学和十几所小学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当地教师的水平也带起来了。大伙齐心协力,培养着边疆人民的后代。短短两年多,初见成效了:1984年,七十二名高中毕业生中,五人考上了大专院校,二十一名考上了中等专业学校;1985年更可喜,考上大专院校的有十二人,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有八十三人。这在远离内地的漠河可是破天荒的“头条新闻”——全县人民高兴了,二百六十多名“流学生”闻讯而归了,更有一百多名邻县的学生“流”向漠河求学了。过去漠河县的中学“冷冷清清”,历届高中毕业班学生不过四十人,现在从初一到高三,每班学生都超过七十人——多么令人欣喜的“拥挤”现象啊!
“这是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漠河的同志这样评论道。他们满怀期望地说:“教育兴,必将带来边疆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