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中缅“胞波”友谊的大厦——记中缅合作建成的缅甸国家第一体育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2
第6版()
专栏:

  中缅“胞波”友谊的大厦
  ——记中缅合作建成的缅甸国家第一体育馆
  新华社记者 张云飞
新近落成的缅甸国家第一体育馆,位于缅甸首都仰光市近郊的丁甘遵镇区。这座可以容纳上万观众的大型体育馆是中缅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第十二个项目。
缅甸朋友们说:“她是象征中缅‘胞波’友谊的大厦!”
来到仰光市东郊,崭新的建筑群便跃入眼帘:体育馆主馆与周围附属建筑物,错落有致,造型协调。九十五米见方、三十多米高的方型主馆,美观大方。
主馆四周的墙面上,镶嵌着十六幅大型体育形象画,活泼浪漫,呼之欲出,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给体育馆平添了几分活力。
走进体育馆,灯光照得大厅明亮、宽敞。在这里,可进行篮球、排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柔道、拳击、举重等项体育比赛,也可进行杂技和文艺节目的表演。馆内各种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它是缅甸第一座大型室内体育馆。
可是,三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片低洼水田,泥沙淤积、荆棘丛生。1980年10月,中国设计考察组的专家们,在这里冒雨考察了一周,描绘出今天体育馆的蓝图。
从1983年2月开始,中国黑龙江省的工程技术人员,同缅甸朋友一起,密切合作,苦战巧干,终于在1986年3月建成了这座万人体育馆。
在建馆过程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不少困难。破土动工后的第五天,难题出现了——送桩器拔不出来。中方总工程师吕振亚和打桩工程师赵永文同缅方现场负责工程师吴奈苏南一起想办法,最后改造了打桩机。
打桩工程师赵永文,与缅甸打桩工人朝夕相处,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打桩工程结束后,缅方打桩机机长特地给赵永文送来一盒饭菜,深情地说:“这是我让我夫人专门为你做的缅甸可口的饭菜,请您吃下,补补身子,你也够操劳的了……”赵永文双手接过这包含着深情的饭盒,激动的泪水落在这位缅甸朋友的手上。
缅甸的气候,对于来自中国北方黑龙江省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不易适应的。他们经受了暑季炎热,雨季潮湿的考验。在夏季施工中,中国人同缅甸同伴们一样,不怕烈日高温,并肩劳动,现场指导,传授技术。无论自然条件多艰苦,施工任务多紧张,中国专家都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
中缅两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友好相处。每逢中国的春节,缅甸朋友纷纷前来中国专家住地拜年贺喜。每逢缅甸泼水节,缅甸建筑公司第十一分公司也邀请中国专家参加他们特意安排的泼水活动。
缅甸国家第一体育馆,从她的勘查设计到她的诞生,中缅两国领导人都很关心。中缅两国工程技术人员,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奋斗,使这座现代化的万人体育馆,屹立在缅甸首都仰光市郊,成为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标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