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创新与模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2
第8版()
专栏:

创新与模仿
陈俊山
近年来,在文艺创作上,一会儿“现代派”,一会儿“寻根”,一会儿“洋”,一会儿“古”,有点叫人不解。
其实,这种“热”那种“热”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从十年动乱之后的文艺状况来考察,也可以看出它的必然性,因而不能笼统地否定或反对。但依我看,不论是学习西方现代派的,还是追寻历史文化形态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有一些模拟的痕迹,甚至有的是现炒现卖的,其中包括个别的获奖作品。有些青年作者缺少创作经验,出现一些缺点不足为怪。但此类作品竟受到赞扬,恐怕与不太熟悉外国的和中国的文化史大有关系。
现在的青年作者,能够直接阅读欧美文学作品原文的很少。即使能看懂原文,模仿得很象,对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也没有多少意义。敏锐的青年作者,由有些盲目地崇拜欧美文学,回归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上扎根,这个创作思想的转变值得肯定。但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在自己的“土壤”上有一个“断裂带”,面临的问题自然是到何处去“寻根”,寻找什么样的“根”?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有民主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糟粕。就封建时期文化的总体来说,民主思想和民主文化并不占统治地位。即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新思想、新文化要争取统治地位也极不容易。其它方面且不论,单说语言文字一项,它就是个顽固堡垒。“古文”统治了几千年,到清代更趋向复古。要冲破这种风气,使“白话文”战胜“文言文”,没有强大的冲击波是不可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免“矫枉过正”,是时代的发展使然,决非少数人所能左右。把它称为“文化断裂带”之始,显然是不妥当的。
事实上,“五四”运动的这个缺点,很快被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在残酷的抗战中期,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关于文化遗产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即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后来又概括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文革”毁灭的是一切,不止于文化,因而与其说“文革”是民族文化的“断裂”,毋宁说是无产阶级正确的文化政策的“断裂”,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个正确方针的“断裂”。正因为有后者的“断裂”,才出现前者的“断裂”。
我们今天寻找什么样的“根”呢?换句话说,也就是继承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或文化传统呢?比如说,是向老、庄、佛、禅里寻根呢,还是向孔、孟、商、韩里寻根?民族文化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不可以草率回答的。现存物化的各种历史文化形态,哪些是真正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也有必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即使实地考察“民俗”,或从极深远的文化历史背景上勾出中国人性格的年轮,如果忽视了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民族精神,那么也势必使创作真地误入歧途。有一个青年作家,他的中短篇小说很有成就,他的语言朴素优美,生活气息浓厚,不论叙事写人都富有表现力,但他把这一切全抛却,而生吞活剥地去模仿明清笔记小说那一套腔调。如果这样“寻根”,那就不值得首肯了!
文化传统的继承,应该以当代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因而这种继承就必须革新。对于一切旧文化,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在思想内容上要看它是否有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要看它有无发展的意义。数典忘祖不对,但老背着因袭的重担也不好。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如果不有选择地吸收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学艺术中适于自身有机体的养分,就不能革新传统,发展传统,创造新时代的文学艺术。对革新起决定作用的,是前进的新时代的新生活。人类全部的文化史,就是这样发展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