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野山》小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2
第8版()
专栏:影评

  《野山》小议
  天方
关于《野山》,人们已经写了许多,说了许多。近日读到的一份观众测试资料表明,99%的观众肯定了这部影片;那曾经引起非议的“换妻问题”,据说只有7%的人“感到不舒服,难以接受”(见《文艺报》总第476期)。
说实话,关于《野山》本身,我没有更新鲜的意见可以奉献给读者们。余下的只有一星半点联想,有关如何解释一部影片寓意的老生常谈。
《野山》的故事框架,当然是一个“换妻”的情节。“换妻”,说出来真有点骇人听闻,甚至“有伤风化”。作为情节框架,也确实是古已有之的老套套。可是,假如认定《野山》套用了“换妻”的情节框架,便是在大肆宣扬“换妻”,鼓吹“换妻”,号召“换妻”,那就非常骇人听闻了。
我们可以对艺术家说,请你们反映生活时,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仅仅停留在生活的表面现象上。同理,艺术家可以对我们说,诸位欣赏文艺作品时,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仅仅停留在作品的情节框架上,拘泥于作品的皮相。
看《野山》的“换妻”,就要研究一下这个“换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推动禾禾、桂兰、灰灰、秋绒两个家庭重新组合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换妻”有没有道理,合乎不合乎逻辑?
禾禾和桂兰志同道合。这一点,影片揭示得十分清楚。可是,志同道合并不就是爱情,不一定必然导致产生爱情。桂兰和灰灰志不同道不合,也不一定必然导致爱情与婚姻的破裂。认为男女只要志同道合就会相爱,或者反是,都是将生活简单化了。桂兰和灰灰的婚姻破裂,关键在于灰灰植根于封闭式自给自足经济的小生产者的狭隘与自私,几千年封建道德观念的习惯势力,由此产生了对妻子与其他异性交往的无端猜忌。这种毫无根据的猜忌,把男女之间任何正常交往都视为不正当关系,而与所谓爱情的“排他性”有着本质区别。灰灰反对禾禾“折腾”,无论怎样激烈、粗暴,桂兰都尚能忍受;唯独不能忍受丈夫的这种最无男子气概的猜忌与侮辱,因为这是对女性人格的最深损害。矛盾因此产生,家庭因此破裂,桂兰和禾禾也因此走向结合的道路。
于是,我们看出了《野山》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宛如一幅民俗画般地把农村经济改革的一角展示给观众,而是在于指出了必须对植根于落后的生产方式
(以灰灰与秋绒围绕石磨转为象征)的落后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变革的迫切性。《野山》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是道德的力量。如果有人对我说,他从《野山》这部影片中,看出了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含义,我是不会感到意外的。
由此看来,《野山》虽然描写了“换妻”,却与宣扬“换妻”无涉。
人们近年来不断议论怎样提高观众的电影文化水平。我想,假使不能让观众在怎样比较准确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寓意(这不等于要求大家对影片作出完全一致的解释)方面有所进步,则无论教会他们辨认多少种蒙太奇手法,也是无济于事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