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功到自然成——访青年舞蹈演员张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2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功到自然成
  ——访青年舞蹈演员张平
  本报记者 张世英
今年初,在日本畸玉县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舞蹈大奖赛中,我国选派的成都市歌舞团青年演员张平、王春林表演的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家》改编的舞剧《鸣凤之死》(刘世英、岳世果、柳万麟编剧)荣获第一名。
日本一些报纸热情地称赞张平和王春林的演技,特别是知道张平已年过三十,而饰演的年轻少女逼真动人,更为之惊叹。我访问了张平以后,才知道这是她从事舞蹈事业十六年苦苦追求的结果。
提起张平的名字,人们不一定熟悉,但说到她表演的一些舞蹈、舞剧,很多观众是会想起她来的。她表演怀念周总理的藏族舞蹈《为了永远的怀念》,获文化部国庆三十周年优秀节目表演一等奖。尤其是在大型藏族舞剧和电影《卓瓦桑姆》中,她塑造的美丽动人、温柔善良的花仙形象,受到舞蹈界和观众的赞扬。1983年参加香港艺术节演出时,她也受到一些报刊的赞扬。
在掌声中,张平没有飘飘然。她又接受了风格迥异的双人舞剧《鸣凤之死》。为演好此剧,她一遍一遍地读原作《家》,又反复看电影《家》,以期加深理解。然后根据舞剧编导的要求,从人物出发,研究摸索如何用舞蹈的动作、动律来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在舞台上,张平以准确的动作和丰富的内心感情,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做到了情寄于舞,舞表于情,形神兼备,情舞交融,使观众看到了一个在黑暗社会里,被压迫、被摧残的青年妇女——鸣凤的形象。观众感到她演的就是自己心目中的鸣凤,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张平作为一个舞蹈演员,原来本身条件并不太好。但是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张平被歌舞团选上,从此便开始了舞蹈生涯。那时张平才十六岁,可是很要强。她不只苦练功,还爱留心琢磨。只有小学程度的张平,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文学艺术修养,几年来,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攻读了音乐、舞蹈、戏剧等文艺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以及哲学、历史等书籍;学习了从初中到高中、大学的文学课程。井深源泉足,渠长水流清。她的头脑更充实了,思路更开阔了,表演更丰富了,达到了新的飞跃!(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